电影一代宗师_电影《一代宗师》观后感及影评

发布时间:2018-05-24   来源:观后感    点击:   
字号:

【www.biosite.cn--观后感】

  《一代宗师》观后感

 

  “人生如棋,落子无悔,我们之间没有恩怨,有的只是一段缘分。”   “人生所有的相遇,都是久别重逢。”   “叶里藏花一度,梦里踏雪几回。”

 

  短短的几行对白,导演所要表达的意境不言自明。《一代宗师》与其说讲的是叶问的大半辈子,不如说是讲一个关于他与宫二因武而生的一段缘分,一段克制而深情的隐秘爱情,或者更进一步说是一种美学意境,一个哲学道理。

 

  梁朝伟在片中有这样一段话“我踏出这一步的时候,我以为有一天我还会回来。想不到那次是最后一面,从此我只有眼前路,没有身后事,回头无岸。”初一看,说的似乎是他离开佛山,前往香港,但仔细一回味,暗含着个人情感的转承起伏。也许在他与章子怡比武切磋,心灵交汇的某一瞬间,他就清楚自己的心已经回不去了,从此便只有章子怡了。但再怎样的满腔期许,刻骨铭心,惊涛骇浪,最终却都只能化为深深的凝视和淡淡的微笑,隐忍不发,藏于心底,看着她离去。在各自流离颠沛的十年里默默发酵,偶尔诉于笔端的也就寥寥几行:“叶里藏花一度,梦里踏雪几回。念念不忘必有回响。隔江隔海会归来。”其实,他是想去东北见她的,大衣都做了,最终因为打仗没有成行,他留下一枚扣子,作为念想。后来,他辗转到香港,安顿下来的第一件事,就是把扣子钉在墙上。我想这些应该是东方美学对于爱情的诠释,就在一转身,一抬眼之际,心灵的暗合便许下了一段只有你知我知的爱情,表面上波澜不惊,甚至没有点滴的言语,却又惺惺相惜的守着“相遇就是一生”的无声誓言,陷入“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的日日夜夜,即使后来见面了,也是故作不经意的话语,淡淡的惆怅。我想西方人是拍不出这样的情愫的,因为他们不理解罗密欧与朱丽叶般的惊天动地,轰轰烈烈的爱情,在东方,由于有着诸多无奈的客观因素和无法突破的界限,更多的是通过“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的意境来传达,所有的心意和情感早已化在一次相遇,一次凝眸,一次回望中,甚至之后日日夜夜的思念中,即使你不知她,她不知你。

 

  最后一次梁朝伟与章子怡的见面,依旧是淡淡的。

 

  “我在最好的时候遇到你,是我的运气。可惜我没时间了。想想说人生无悔,都是赌气的话。人生若无悔,那该多无趣啊。叶先生,说句真心话,我心里有过你。我把这话告诉你也没什么。喜欢人不犯法,可我也只能到喜欢为止了。这些话我没对谁说过,今晚见了你,不知道为什么就都说出来了。就让你我的恩怨像盘棋一样,保留在那儿。你多保重。”

 

  “人生如棋落子无悔。我们之间本来就没恩怨。有的只是一段缘分。你爹讲过,念念不忘,必有回响,有灯就有人。希望有一日,我可以再见宫家六十四手。”

 

  多么诗意的对白,没有一个“爱”字,但章子怡对梁朝伟的深情表露无遗,这是她第一次勇敢的表白,也是最后一次。如果说章子怡说的还停留在“本我”的感情,梁朝伟的回答似乎已经上升到了“超我”。随缘而来,随缘而去,人生无常,不必执着于眼前,最重要的是向前看。影片中提到“武术有三个境界,一是见自己,二是见天地,三是见众生”,我想人生何尝又不是如此,第一个境界是认识本我,第二个境界是无我,忘我,把自己融入天地,渡己。而第三个境界就是渡人。

 

  影片结束了,但不知为何,脑中始终回想着章子怡的那句话“人生所有的相遇,都是久别重逢”,的确,有些人认识了很久,却依旧是陌生人。而有些人,在相视的一瞬间,一切的流转都已心清目明。

 

  《一代宗师》观后感

 

  十几年前,布宜诺斯艾利斯机场,王家卫看见了一本李小龙封面的杂志,这是《一代宗师》的缘起。这一瞥,唤起了他心底的,也是大多数中国人都有的,武侠梦。

 

  要拍这片子,就意味着改变。因为它不是被墨镜王像往常那样闷在咖啡馆里想出来的。它起源于一个广泛的传统的情结。敬仰之情,应该是王家卫创作的动力。而王家卫,是那种一直在拍一种电影的导演。失意,遗憾,无法逃避的孤独,永远是他的第一主题。于是,合而为一,“逝去的武林”这一主题,便诞生了。

 

  这大概对应了这电影的结构:前大半段描绘各类拳脚,历史变故,豪门恩怨,这是“武林”。后面一小节,刻画时光易逝,物是人非,这是“逝去”。照样这样看来,大局清晰,立意也彰显。但结合的效果,我不敢恭维。

 

  武打场面,墨镜王真的下了很多功夫。对于光的精致把握,是王家卫的拿手好戏,这一次充分运用到武术上,效果非凡。简拾二例:雨夜里,颇有noir风范,背光阴影烘托出拳脚的莫测,更让角色霸气毕现;金楼中,充溢暗黄色调,高角度主要光源加侧面补充光线,让面孔轮廓清晰,明暗分明,暗藏杀机。细节上,优势更是明显,雪中蓝白布的特写,血滴融入雨水的刹那,对于飘渺烟雾的捕捉,证明了张叔平优雅的美工,和王家卫细腻的色彩风格。从细节刻画与气质塑造来看,此片可以说是完胜同类型片。当然,《一代宗师》夹杂着墨镜王以往的电影印象。开头,叶问的独白响起,熟悉的配音和独特的王氏台词,像是《重庆森林》里的警察663;当章子怡靠墙求佛时,那不是《花样年华》里的布景吗。

 

  因为特定的主题,和对武术的表现,《一代宗师》可以被看做是王家卫目前最大气的作品。但大气背后,是种无力。前面的打戏渲染的越震撼,我越担心这片子后面承不住。人物关系本来复杂,导演却只关注了宫二和叶问之间的“花样年华”。叶问夫妇间的感情,着墨不多,浪费了对叶问内在感情的挖掘机会。不知王导为何作这一考虑。另外,一线天的感情戏几乎为零,浪费了张震的表演。前大半段,武林被描述之精彩,似有无数种可能性;但结尾,情节只局限于叶问与宫二,虽然表现细腻动人,但其他角色均草草结尾,让人失望。这一前一后,一大一小,并不相称,虽有繁荣和落寞的反差,但并不能算是连贯而到位地表现出了“逝去”。这应该算是本片的大失误。

 

  王家卫的这次创作意旨与以前作品不同,虽同是武侠,但题材比《东邪西毒》通俗了很多。他应该很想“俗”“雅”皆得,但这融合很费脑筋。看到最后,细细体会,还是难抵小资情怀的侵入,只是这周慕云内敛正直了许多,白玲也变得温柔倔强。但没了这情怀,这还会是王家卫吗。或许在这立意上,墨镜王就陷入了一个两难的局面。如何取舍,恐怕花了他太多时间。他为此片作出的改变,效果怎样?我感觉不算成功。众说纷纭,或许得多看几遍,才能有更客观的答案。

 

  《一代宗师》是王的一次困斗,是针对他的导演历程来说。从青涩到灵动再到定型,《阿飞正传》,《春光乍泄》,再到《花样年华》。他经历了许多。到达高峰和定型后,灵感逐渐减少,王家卫花十年拍这部戏,是不是受困于这种感觉呢?我不知道,但能从他的创作经历里隐约感受得到。怀恋《春光乍泄》中的自由与灵动。对于叶问,四十岁之前都是春天,一过就是冬天,但四季是循环的,冬天也会结束,希望墨镜王终能迎来他的下一个春天。

 

  电影《一代宗师》影评

 

  很遗憾没能在电影院里看《一代宗师》,因为先看了一些剧透的影评和观众差评,先入为主的认为不过是一部跟风的《叶问》系列,对于南拳的拳师,香港的电影拍了太多太多,不论是七日鲜时关德山饰演的黄飞鸿,国人初看港剧时黄元申扮的霍元甲,亦或黄金时代李连杰中西合璧的新派黄飞鸿,到现如今独挑大梁的甄派叶问,武侠片实际就是国人在科技远远落后西方,近代文明再难执牛耳时找到的心里慰藉,正所谓,你有科技我有神功。看起来各有各好,实际上,西方是真正的近代文明,而我们则一直是在发扬阿Q的精神胜利法。君不见不管是霍元甲、陈真还是霍东阁总会和日本女人牵扯不清,各路大侠扬名的途径和故事的高潮不外乎是痛扁外国佬。可现实里,老外船坚炮利,两万联军足以横行神州大地,而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在还珠楼主创造的武侠、仙侠世界里驾着飞剑聊以自慰了。

 

  《一代宗师》是不是也走大侠痛扁外国佬的万金油桥段呢?一看之下,我被深深吸引,其实这不是一部某某大侠的系列片,而是大陆武林南传香港的史话。被人诟病的主角不突出,三个人物都交代不清,走马观花的缺点,恰恰是本片最成功的地方。因为,这部片子,不是叶问传、不是宫二传,不是一线天传奇、更不是打酱油的赵本山、小沈阳师徒的二人转,而是香港近代武林的发源。叶问作为一个不挂招牌,不开武馆的武师,只教自己看得上的人,因为他认为学武不是买菜,不能有教无类;宫二则是流落香港,心灰意冷,宁愿家学失传,不愿再入江湖;一线天则是走打流氓立威,开馆授徒的武夫路线。三条线交织之下,中原武林的拳法、做派就流入了香江,从此,香港也有了武林。

 

  如果电影改一个名字,观众抛开叶问去看,那么这将是一部中国电影史上开山立派的影片,一部讲述近代武林传奇的半纪实电影。作为编剧的徐皓峰成功地把自己文学作品中的纪实风格引入了影片,简介犀利的台词,武林门派的规矩一一呈现,佐以王家卫的迷幻色彩,就是武林那种令人迷醉的气息补面而来,其能不为之浮一大白。

 

  武林和江湖不一样,前者真实存在,后者看不见摸不着。记得以前看过一篇报道,说是九十年代后期,大陆功夫高手参加泰国搏击比赛,折戟沉沙不算,还多有折臂断腿的打败。为此,国家曾下令要痛下决心训练一批绝世高手去争回面子。未曾想,一个旅居美国的螳螂拳门人教的一个白人徒弟,连续蝉联该项赛事冠军。为啥子,老外练拳就行,我们就不行呢?

 

  《一代宗师》有这样一句台词“千拳归一路”,此话深得我心。中国的武功(不是飞来飞去的那种)最早的时候叫做武术,后来民国时期开始叫国术,不管怎么变都有一个“术”在里面、千万不要小看这个“术”字,日本在奥运会上的金牌大户柔道在明治维新前就叫做柔术的,当美国人佩里轰开日本国门之后,日本的部分柔术流派也开始求新求变,具体的过程一点不比政治革新简单,这里不做熬述,改变的最大一点就是把“术”改作了“道”。不要小看这一个字的变化,以前柔术就是一门防身的技法,为的是在搏斗中战胜对手,保存自己,而变成柔道就加了些玄之又玄的味道在里边,似乎很是上了一个层次。大约相当于煎饼摊和蓝月亮饼业工作室的区别,当然这是对外人,尤其是文化以外的外族人介绍时自抬身价的普遍做法。以柔术本身来说,由术而道,最大的变化就是取消了很多反关节技,也就是说柔道杀伤力变小,更适合体育竞技和强身健体,再也不是一种杀人的技巧了。

 

  与柔术相类似,武术创立的目的是为了杀人,中国五千年文化源远流长,杀人的技巧也是千锤百炼,原始人用大棒子互相殴打,后来改用青铜器,再后来有了铁器,当双方装备差不多时,杀人者和被杀者之间的差距就是技巧,于是中国人发明了武术,终极杀人技巧。最早时的武术都是用器械,简单来说就是用刀枪剑戟、斧钺钩叉这些个十八般兵器,脱胎于马上对决,两人见面都是一闪而过,胜负也在这一瞬间决定,很有些古龙小说里的味道。

 

  盛唐时期武术达到了最盛,君不见,诗仙李白16岁闹市仗剑杀人,“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杀人的水平直追职业杀手。可惜到了明清时代朝廷大力禁止民间习武,于是就有了《一代宗师》里刘询所介绍“脱枪为拳”的形意拳,不是说拳头比刀子好用,而是人家不让你用,只能退而求其次用拳头了。

 

  世间万事万法究其根本,大体相同。所谓千拳归一路也就是万变不离其宗,武术的目的就是杀人,怎么能又快又利索的干掉对手保存自己,就是练武的目的。打倒对手无外乎速度、力量和技巧三者结合的效果,不管是咏春、八卦还是形意,最终的目的就是击倒对手。咏春的速度非常快,据说是因为开创者是女人,力量不足只能用速度弥补,这就好像电子游戏中人物的设定,速度快的力量一定不会太大,比如我们看甄子丹演的叶问快速打击日本鬼子的片段很过瘾,几十拳干掉了一个,换做泰森,估计一拳也就KO了,但是泰森的速度肯定比不上电影里的叶问,可以这样比喻,叶问打的十拳和泰森一拳的杀伤力一样。如果只是考虑速度和力量的话,高手PK,双方一登场基本就胜负已分了,为什么,力量和速度从外观是可以看出来的,至少八九不离十。这时,至关重要的就是技巧,举一个比较邪恶的例子,一拳打出在力量和速度一定的情况下,攻击的目标决定了攻击的效果,同样一拳打在胸部和打在下阴,又或者打在鼻梁、眼睛、太阳穴,造成的伤害绝对不一样。这就是为什么被神话成泰山北斗的少林有撩阴腿,武当太极拳有指裆捶,咏春、八卦还有一路拳专门戳眼睛了。如何有效的打击对手的要害,避开自己的要害,这就是武术的技巧。入选小学课本的《鲁提辖拳打镇关西》就是很好的武术指导手册。鲁智深和镇关西两人从外貌描写上似乎差不多,体格相仿,速度和力量应该相差仿佛,单从攻击力上来说,镇关西有刀在手,可能还强一点点,当两人放对,鲁提辖不过就势按住左手(郑屠右手有刀),望小腹上一脚(直接攻击下阴),随后三拳,第一拳鼻子,第二拳眼睛,第三拳太阳穴,匪号“镇关西“的郑屠就呜呼哀哉了,而鲁提辖不过打死人之后惊出了一声冷汗,可以说毫发无伤,这就是武术中技巧的作用。

 

  众人相搏,最快的解决对手就可以保存体力,应付下一个对手,从而实现以少打多,所以一上来就要打的对手丧失攻击力。《叶问》中甄子丹一对十的打戏,就深得武术三味,君不见,基本上就是踢关节,打咽喉的毒手,几秒一个,绝不拖拉。如果一上来就抓对方腰带试图将其摔倒,既费力又耗时,哪里有掰断手腕,戳瞎眼睛来得干脆呢?因此,柔术从一开始就是为了杀人,改变了这一目的,也就成了柔道,华而不实了。

 

  如果看完这部电影,你还觉得这不是人物传记,至少不是叶问传,那么唯一可以吐槽的就是本片的名字起的偏了,压根不应该是《一代宗师》而应该是一波宗师或者是宗师时代才对。

 

  叶问连闯三关取得代表南方武林的资格,第一关的八卦掌就有“拆祠堂”的手法,寓意是告诉他,八卦手法毒辣,需多加提放。第二关刘勋一套形意拳,意在提醒叶问,半步崩拳打天下的形意,刚猛无双,不可正面对攻;第三关刘家良的杂家猴拳,是在暗示拳怕少壮,宗师就是老头子,全力抢攻,可事半功倍。这一段体出现了不同流派,不同武者,不同建议,这才是武林,而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一横一竖”站着的才是对的。

 

  宫二挑战叶问,侥幸赢了一招,后来断发明志,终身不嫁,挑战叛徒马三,报仇雪恨,讲的是武林规矩。

 

  一线天本遇到小混混三江水,一招八极拳“打人如挂画”,扬名立威从此开了武馆,讲的是武者的生活。三个武林中人的故事组合起来成为了近代武林的传奇。

 

  《一代宗师》影评

 

  昨天?花了两小时把念了很久的《一代宗师》看完了,之前很长一段时间纠结于要到电影院去看,可是总因为一些事而耽搁了,没去成,至今仍是个遗憾。《一代宗师》依旧沿袭了王家卫的风格,许多喜欢王家卫风格的人看完的评价是——还是那个王家卫。对于我而言,这部《一代宗师》与以往的王家卫有些相同却又不尽相同。

 

  看王家卫的电影必须非常注重细节,他的电影和一般的剧情片是不一样的,如果你以一般的逻辑性去看,那么你将看不到任何东西,甚至于昏昏欲睡。而《一代宗师》的逻辑性跟之前的电影比,已经算是很强的了,也许是因为要注重票房,也许是因为它是武侠片。前阵子有传四小时版的《一代宗师》将在香港上映,对于有些人而言是个好消息,但是我不会去看四小时版的《一代宗师》,毕竟四小时版的逻辑性和完整性太强,看王家卫的电影从来就不需要刻意去追求逻辑性和完整性,所以看不看四小时版的又有什么关系,王家卫也说过:“不是四个小时比较完美,而是四个小时是可以承载所有拍下来的东西。”在我眼里两小时的已经很完美了。

 

  对于美学,王家卫的每部电影都不会忽略,许多人看他的电影,看的也是电影美学。在《一代宗师》里,导演追求美学运用美学已经到了极致,甚至说有点刻意。也正是这种刻意导致了影片有些地方衔接的不大自然,这有点遗憾,毕竟是可以做的更好。王家卫的电影基调总不会是快,即使是在武侠片。快节奏的电影总能让人产生紧迫感,而王家卫的电影运用的却是色彩表达,在这部武侠片中他并不追求快,而是运用色彩压迫人。这可比节奏更让人深刻,一个是有形,一个却是无形。王家卫很擅长用浓重的笔墨来刻画电影,这在之前的《旺角卡门》、《春光乍泄》、《阿飞正传》等作品中均能看出。《一代宗师》中的武戏部分几乎都是在比较暗淡的场合中表现的,开篇叶问与人打架便是在黑夜的雨中,之后的几场武戏也不会是在比较明亮的场合。关于白,这也是另一种色彩,它相对于黑暗,是属于光明,属于纯洁。影片中有几个场景运用的便是白色,特别是雪景。有个让人印象深刻的画面——宫二在吸食鸦片的过程中,恍然回到了最美好的年月,她在雪中练武,在雪中奔跑,在雪中最纯真的笑。这是最光明的了,却也是遥不可及,毕竟没有人能回到过去,就像影片的最后,叶问说的:“我以为有一天我还会回来,想不到那次是最后一面,从此我只有眼前路,没有身后身,回头无岸。”

 

  关于人物的刻画,无疑王家卫对于人物的捕捉是相当细致的,这可能有点流俗了,毕竟片中赵本山讲话时,实在让我有种他在讲广告语的感觉,东北口音也许是必备,但太过出名的赵老爷子却着实让我觉得别扭。毫无疑问章子怡、梁朝伟的演技是一流的,毫无可挑剔的地方。章子怡饰演的宫二太过执着,若她能妥协点,她过的会是很好的生活,可最终她还是过不了自己这关,“宫家从无败绩”她又怎能逃避?于是头戴着小白花,为她父亲守孝,走上了复仇的道路,毕竟属于“宫家的东西”总归是要拿回来的。她退了亲,奉了道,不留后,不传艺,终其一生只为宫家而活,头上的白花从此染了霜,不能说是悲剧,但的确凄美。而梁朝伟饰演的叶问,是唯一传灯无数的宗师,他见过自己,见过天地,也见过众生,他比宫二勇敢的多,毕竟他只向前看,不允许自己活在过去。

 

  关于台词,王家卫总是喜欢字字雕琢,台词对于王家卫的电影是相当重要的一个环节,若散文式的画面离了台词,一切都将变得破碎。《一代宗师》也不例外,平铺直叙的旁白,加上字字珠玑的台词经过主人公不经意的念出,一切都是那么自然。他说:“念念不忘,必有回响,有一口气,点一盏灯,有灯就有人。”于是叶问就是那个点灯人,经历世俗的颠沛流离,做到传灯的,也只剩这一人。她说:“出口有时会伤人,两夫妻,要无声胜有声。”所以这一生她的话并不多,每次出口讲的都是关键,她是叶问的妻子,叶问回头望的,是她。宫二背过身子说:“叶先生,世间所有的相遇,都是久别重逢。”所以宫二和叶问是注定要相遇的,这是相遇也是重逢,叶问一生,四十之前未见高山,而四十时,高山来就他。

 

  关于《一代宗师》,不算完美,我却说它完美,借用里面一句台词:“勉强求全等于固步自封,所谓大成若缺,有缺憾才能有进步。”

 

  看完《一代宗师》脑子里浮现一句诗:“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之前读起这首诗,总喜欢把它归于爱情的美好,春花灿烂,原来最爱的一直在身边。而现在,我不敢轻易地把它归咎于爱情。经历一切浮华,最后却发现,最美好的时光只存在于记忆,灯火阑珊也只在梦境。电影往往都提醒我们时机的重要性,世间一切事物都是讲时机的,时机一过,无法弥补,做的再好,一切都只余苍白。

 

  看完电影,记住那句: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本文来源:http://www.biosite.cn/show/25/2458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