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诗社观后感1000字]电影死亡诗社观后感精选6篇

发布时间:2018-05-24   来源:观后感    点击:   
字号:

【www.biosite.cn--观后感】

  《死亡诗社》观后感

 

  看完电影《死亡诗社》觉得非常真实,前一秒孩子们喊这学校的口号“传统,荣誉,纪律,优秀”,后一分钟孩子们高喊自己的原创口号。孩子原始的天性细腻的在影片中表现,青春期蠢蠢的萌动真实的展现。影片中孩子的活泼,家长的专制,校长的古板,新教师的个性都强烈冲击我们的心灵。我相信大部分的孩子都会喜欢这个非传统的老师,吹着口哨进课堂,将课堂搬到教室外的连廊,鼓励学生撕掉课本的前言…… 我们能看见他真诚善良,鼓励孩子克服困难,帮助孩子超越自己。所以孩子都喜欢上他的课,因为自由,活跃,快乐,可以乘着想象的翅膀高飞。这是他们也是整所学校从未发生过的事,以学院为首的传统教育思想和以英文老师为首的现代教育的冲突和碰撞不可避免的发生了。这两种教育有点像我们的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如何做好素质教育,认真执行二期课改,教师还需要勇气、智慧和实干精神。真正做到以人为本,让孩子活出生命的活力和意义。

 

  基丁老师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但鉴于国情和孩子的不同特点,我觉得尼尔的死在我们的身边可以避免。基丁老师教了怎样选择活着意义,但未教授如何热爱我们的生命,对生命负责。尼尔为反抗父母的意愿以自杀为代价,让我看后很震撼。我在想如果是我班级的孩子有像尼尔这么强烈的兴趣欲望,我们教师应该做好沟通工作,和孩子的心理辅导。不可能愿望现实不了就放弃自己的生命,这是对自己生命的极其不负责任。当然现在也有个别孩子心灵脆弱,为不弹琴绞断手筋,成绩不好跳楼等等,所以现行“两纲”教育中特别强调的生命教育。这也是我们教师不可忽略的方面,急需加强教育,希望悲剧不要在我们身边发生。

 

  影片《死亡诗社》中基丁老师要离开学校时,班里最内向的学生,第一个站到了课桌上,陆续有其他同学也站了上去。他们是在用自己的行动向基丁老师表达自已他的敬意和感激。看到这儿,我落泪了……老师的成功是什么?是孩子考出好成绩吗?这是一个太浅显的回答,我认为老师的成功应该是,作为老师你的思想、人品影响了孩子,指引孩子,而孩子正向着你期望的方向逐渐迈近,那种收获和满足是无法用言语表达的。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才是为人师者最大的成功。“亲其师,信其道”,让我们先从关心、爱护身边的孩子做起,相信定会有不俗的收获。

 

  影片《死亡诗社》观后感

 

  一.故事回放

 

  《死亡诗社》的故事发生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末一所名叫威尔顿预备学院的中学里。这所升学率不错的重点学校,拥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及良好的声誉。学院的校旨是所谓的四大支柱:传统,荣誉,纪律,卓越。可当学生们关上房门,这四大支柱却变成了:虚伪,恐怖,颓废与污秽。同时,学生们还为它起了一个非常形象的名字:地狱。影片开场的一组镜头就以沉郁的影像表现了这一“地狱”对学生强大的威摄力与禁锢力,它就像一部毫无热度与感情色彩的机器,将每一名学生加工成面目一致的合格产品。可是这一切,却因为基廷这个异类老师的出现而改变了。基廷老师带学生们在校史楼内聆听死亡的声音,反思生的意义;让男生们在足球场上宣读自己的理想;鼓励学生站在课桌上,用新的视角俯瞰世界。老师自由发散式的哲学思维让学生内心产生强烈的共鸣,他们渐渐学会自己思考与求索,勇敢的追问人生的路途,甚至违反校规,成立死亡诗社,在山洞里讲故事、唱歌、朗诵诗歌!

 

  二.感悟与思考

 

  1.教师的影响力

 

  作为一个教师,无疑,应该对学生具有影响力。但是,这种影响力到底应该有多大,是否能驾驭于家长意愿之上?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命题。

 

  2.自由

 

  影片尾声处,男生尼尔因为父亲极力反对他演戏,决绝地用父亲的手枪终结了自己年轻的生命。让人不由想起那句名言:“不自由,毋宁死。”但是,自由到底是什么呢?真的就是“我行我素 ”、 “为所欲为”吗?

 

  3.沟通与协调

 

  影片中的男生尼尔最终选择自杀,其主要问题就在于无法与父亲成功地沟通和协调他喜欢演戏而父亲希望他当医生这一对矛盾。其实,这两者之间就如此水火不相容吗?可不可以选择一种折中的方式:把医生作为专职工作而把演戏作为业余爱好来发展?亦或是先考上常青藤盟校再说?

 

  4.责任感

 

  影片中的男生尼尔是一个有理想,有热情,充满着青春朝气的少年,本有一个美好的未来等着他,但是他选择自杀来祭奠自己的自由的理想让我们在悲痛之余不禁沉思。其实,我们每一个人的生命都不完全只是属于我们自己,它还属于那些爱我们的人,包括可能经常跟我们意见不一致的父母。我们应该存一份责任感在心中,不要轻易放弃自己的生命。

 

  《死亡诗社》电影观后感

 

  今天,我想和大家一起分享一部电影《死亡诗社》。第一次听到这个名字,在不知道任何关于这部电影的背景资料的时候,我以为这是一部恐怖片,感觉很怪异。后来才慢慢感受到,它是想要表达:一些伟大的、逝去的文学家,他们人已经不在了,但是这些不在了的人却能够透过干枯的文字教给我们生命的激情。所以叫做《死亡诗社》

 

  故事发生在一所人才辈出的精英学校,这里历来奉行严格刻板的教学风格,传统、荣誉、记录、优秀是他们的校训。校园里,有这样7个男孩:他们是:托德,尼尔,查理,诺克斯,米克斯,皮茨和卡梅隆。托德是个不敢表达自己的男生,他的哥哥非常优秀,所以他总是显得有那么些自卑。尼尔是一群人中的首领,为人直爽性格热情。查理是一个肆无忌惮的人,没有他不敢说的话也没有他不敢做的事。诺克斯爱上了一个女孩,在三番两次的胆怯中终于鼓起勇气捧着花束去了女孩子的学校。

 

  然而一位新来的、与众不同的英语老师却改变了这一切。故事就围绕着新来的老师基廷和7个孩子展开了。影片中有这样几个镜头让我印象深刻。

 

  镜头一:课堂撕书、打破禁锢

 

  这堂课上,基廷老师打破了照本宣科的教学传统,他要求尼尔朗读教科书上一篇关于“如何理解诗”的导论,同时试图按照文章作者的思路以数轴的方法分析诗歌创作。但是,他马上思路一转:“鬼话!这不是在修木管,这是在谈诗。撕掉吧!”基廷老师语惊四座,学生们一下子愣住了,虽说他们暗地里十分不满保守枯燥的教学方式,但在课堂上早已习惯了循规蹈矩,现在要撕去这篇经典性的文章犹如去冒犯《圣经》。在这一幕中,有的学生很快地理解了老师的意图,非常干脆地撕掉了那一页;有的学生仍未摆脱内心的懦弱,怯懦地撕掉那一页,而在撕纸声越来越大的喧哗声中,养成了严禁习惯的学生,用直尺公正地撕掉了那一页。也许此刻的他们并没有完全明白这意味着什么,甚至可能一边大胆地做,一边心虚着,但基廷先生用一个废纸篓,在带走这些“垃圾”的同时,无声而坚定地告诉他们:向前走吧,不要在乎曾经的桎梏。

 

  镜头二:站上讲桌、换一个角度看世界

 

  这堂课中,基廷老师公然站到了课桌上并问:“知道我为什么站到台子上吗?我是提醒自己,要用不同的角度看待事物。读诗的时候,不要只想到作者的见解,还要有自己的见解,要寻找自己的声音,要突破!”随着基廷的话音,男孩子们一个接着一个登上讲台。尼尔很骄傲的展示自己的杰作,卡梅隆写得规规矩规矩,胆小的托德在基丁的逼迫下也喊出了他心中的惠特曼,博得了全班同学的掌声。

 

  镜头三:找到属于自己的路

 

  基廷分析每一个学生不同的步伐和个性,引导他们思考怎样找到属于自己的路。那个供学生们自由漫步的小小庭院,在那一刻仿佛也变得宽广无垠。基廷老师的教育方法给死气沉沉的学院带来了强烈的冲击波:他鼓励用一个崭新的视角去观察周围的世界;他鼓励学生寻找全新的视角去观察世界、观察生活;他鼓励学生深入内心,去发掘那个独一无二的自我……

 

  于是我们看到孩子们像一群精灵般穿梭于夜色中,在狭窄逼仄的山洞中成立了新一代的“死亡诗社”,他们聚集在一起讲故事,朗诵诗歌,演奏音乐……手电筒的光照耀着他们专注的神情,透露出的是纯粹的热爱和快乐;我们看到了怯懦胆小的托德在基廷先生的引导下作出了精彩的诗歌,让全班同学刮目相看,我们看到了诺克斯一改往日的沉默,大胆地追求心仪的女孩,并得到对方的爱慕;我们还看到尼尔勇敢地顶着父亲的压力,站上了她梦寐以求的舞台,赢得了无数的掌声和欢呼……

 

  然而影片却以尼尔的自杀和基廷老师的被辞作为结局。尼尔的自杀是值得我们思考的。这是一个可爱的少年,他学业优秀,他俊美、聪明、顺从、宽容,他是每一个老师都会喜欢的标准好学生,父母的好儿子。其实在现实生活中,尼尔未必会自杀,他也未必会隐瞒父亲,这一切完全可以好好地沟通,包括与“captain”沟通。影片中的自杀安排,我认为应该是在向世人昭示:千万不要扼杀一个寻梦者的浪漫和激越,千万不要给富于幻想的少年以及浪漫的青年背负世俗的压力、精神的苦痛、心灵的孤独。作为教师的我们,应该更多地关注孩子们内心的真正想法和渴望。而基廷老师虽然被辞退,他却留给了学生光明的火种,点燃了心灵和头脑中如星光闪耀的火花。影片中有这样一幕,我每一次看到这里都会内心沸腾,热泪盈眶。

 

  当基廷老师最后一次走出教室时,大家终于不理睬诺伦校长“开除”的警告,而是发自内心喊出:“oh captain,My captain!”这一句句“captain”,让我看到了教育的力量和一名优秀教师的人格魅力。孩子们站在桌子上向他们心中的船长告别。基廷赢得了学生发自内心的喜爱、尊重。他富于教育智慧的启蒙,唤起了学生生命的冲动,感性的、理性的、情感的、想象的,学生的潜能爆发了,学生的思维创新了,学生的情感丰富了,学生的个性凸显了,学生有了自己的兴趣、自己的思考、自己的理想、自己的追求、自己的思想。教育需要基廷这样的老师,学校需要基廷老师,课堂需要基廷老师,学生需要基廷老师。

 

  在这部电影似乎就是在告诉我:在教学的道路上,要勇于尝试,不断创新;它在告诉我,每一个学生是一个独一无二的个体,作为教师的我们,应该做的就是根据每个人不同的天性,引导他们发挥自己的潜能、展示出属于自己的光彩……

 

  其实每一个孩子都有潜能,我也相信,每一个孩子身上都有闪光点,我认为我最应该做的,就是用放大镜去发现孩子们的闪光点,使每一个学生的潜能得到发展。我们每一个人因为所处的环境不同,经历不同,受教育不同,因此,我们每一个人的思想都不同,对同一件事,我们的处理结果也会不同。同时,我还想到了我们的学生,他们来自不同的地域,不同的家庭,他们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那么,作为老师的我们,应该如何发现孩子们独一无二的闪光点,帮助他们走向独一无二的成功呢?

 

  最后我想说的是,教师是一项需要爱心的工程,需要我们用爱、用耐心、用坚持,通过自己擅长的方式,充分挖掘孩子们的天赋,引导孩子的思想,抚慰孩子的心灵,帮助孩子们正确认识自我,发挥潜能,挥洒属于自己的辉煌。

 

  电影《死亡诗社》观后感

 

  今天在培训老师的推荐下,我在网上观看了电影《死亡诗社》。初看电影名字,有一种不好的预感,结果证实我的预感,影片以悲剧收场。本片讲述在了一个传统学校的老师,用反传统的方法来教学生们诗歌、文学、生活的故事。威尔顿预科学院一向都是以传统、守旧的方法来教授学生,可是新学期来校的新文学老师基廷却一改学校的传统做法,让自己班上的学生们解放思想,充分发挥学生们的能力。告诉学生们要“把握当下”,并以该原则行事。基廷老师在教育上打破了许多的传统,做了许多让人匪夷所思的事情。而学生从开始的不理解到最后思想的解放,和基廷老师的感情日益深厚,基廷老师对他们的影响也是深远的。 、

 

  在基廷的世界里,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教育者如何在体制和教条下让自己的学生逐渐走出固有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开拓了一条崭新的道路。他教会学生用不一样的眼光看世界,做不一样的自己,挑战那些教条主义,走真正自己想走的路。无论是让学生撕掉权威关于诗歌的评价用自己的心去品读,还是让他们看到自己是如何随着别人的脚步改变自己的步伐的,基廷用他的人格魅力感染着这一群在禁锢里压抑太久的年轻人,让他们恢复了飞翔的勇气和向往飞翔的激情。 看完影片,让我对教育有了新的认识。古人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但我认为教师不仅是解惑者,还应是问题的诊断者,学习的启发者,教师应了解所教学生的个性发展。指导帮助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怎样的学习方式。学生正处于人格塑造和定型时期,会模仿身边的人和事,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影响对他们来说是很重要的,特别是学校教育。社会文化中的价值取向、理想和信仰、道德情操、审美情趣等都会从教师的角色文化中折射出来,从而"映照"在学生的人格世界中。作为教师的言传身教,决定了其人格对学生人格的形成有"润物细无声"的功效。

 

  参加培训虽然只有短短五天时间,却让我受益匪浅。很荣幸能够参加这次的骨干教师培训,虽然以我的资历来说,是远远不及骨干教师,在教师方面我还是属于新手,很多方面都需要学习。每天晚上,躺在床上回顾今天所学的知识,都让我感到自己的很多不足之处,渴求自己能够更上一层楼,固虽然很辛苦,每天都会准时参加培训。在培训中,我接触了许多有名的学科专家,还有来自不同学校的资深教师。我从黄院长的“以科研为抓手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讲座中知道我们社会的发展之迅猛,我们不能总是拿过时的知识来捆绑住学生的思维;从朱晓燕教授“教师新理念”的讲座中,倡导教师要在教学中帮助学生搭脚手架,让学生对自己所学的知识能有所铺垫,还教我们如何对我们的教学进行反思总结,,教师应进一步改善自己的教学水平以及从不同的教学案例中汲取精华之处;从陈霄博士那里我学到了教师语言知识能力的重要性;从詹教授那里我学到很多的语音语调的知识,还有一些学习语音语调的小技巧,以后可以运用到教学中;何安平教授和梁红梅博士让我们接触了语料库这项新技术,并把它运用到教学中,现代社会日新月异,我们必须掌握新的科技方法,不然将会被社会淘汰;专家老师张凝让我感受到一位老师对于教师事业的热爱,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教学生活中;何广铿教授让我教育科研论文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还有韩教授是以“世界咖啡”的形式开发了我们每个人的能动性,讨论问题,分享彼此的想法,发挥自己的想法完善小组合作的课题……还有来自不同学校的组员带来他们学校的一些教学模式,都让我受益匪浅。

 

  教师是孩子们前进的指路人,时代再发展,我们需不停的学习充电,才能跟得上时代的脚步。如果我们停滞不前,那孩子们怎么办?我们需要更完善的学习,目前我们有一些理论知识,接下来的教学实践和跟岗培训,是我们理论知识的实践,希望我们所有的老师在这一阶段的学习都能过收获自己的心得,在未来的教学中取得更好的成效。

 

  《死亡诗社》观后感

 

  从电影《死亡诗社》,看学生眼中的教育,看学生喜欢什么样的教师和教育。

 

  第一部分:学校是什么?天堂还是地狱?

 

  电影《死亡诗社》中的学校,是全美国最好的大学预备学校,一所历史悠久、升学率很高的学校。把孩子送进这所学校,多少家长梦寐以求。在家长眼中,进入这所学校,是荣耀,是骄傲,更是希望,这里是孩子们的天堂。

 

  可是在学生眼里,这里却是地狱!这所学校的教学单调凝重,这所学校的管理严肃刻板。活生生的学生,不能自我思考;教师的创新,被视为误导。一切为了考试、一切为了升学。就像哪个古板的校长所说:按学校的传统教学,帮助学生升入大学,其他方面顺其自然发展。至于学生在想什么?追求什么?未来想要做什么?一点也不重要。所以,学校坚守的四大信念“传统、荣誉、纪律、卓越”,在学生关上房门,立即就变成了“虚伪、恐怖、颓废、污秽”。

 

  现实中,我们是不是也这样?家长为孩子们设计前途、力图把孩子打造成优秀的自己,以适应于这残酷的社会。作为教师,我们打着“一切为了学生好”的旗帜,训练学生遵守纪律、训练学生为校争光、训练学生考出好成绩,占据他们课内课外的时间、剥夺他们干这干那的权利。

 

  我曾经读过一篇文章,题目叫做《你为什么让父母这么丢脸》,文中的妈妈这样说:“我现在唯一不放心的就是我这个笨女儿。很奇怪,她之前在学校很聪明,上最好的高中和大学,但在研究生毕业后,即使补习了两年,她依然无法通过教师公招考试。我叫她几个月后去考公务员,但是她说她不想。我问她想干吗,她又说不出来。很奇怪,她明年就26岁了,但是她不知道她想要什么,也没有朋友。我担心她嫁不出去,因为她根本就没有交过男朋友。现在的年轻人怎么了?为什么她不知道自己想要做什么?她为什么让我这么丢脸?”

 

  这是谁的责任?长期以来,家长和老师都这样说“用功念书、考高分,好成绩决定好工作。”多么可怕的成绩决定论!我们在思考:学校是什么?天堂还是地狱?

 

  第二部分:独特的基廷老师让学生产生灵魂的共鸣——因为这正是学生内心的期盼

 

  我看这部电影的时候,邀请了一些学生,现在我们听听他们的看法。首先,所有的学生都统一了一个观点:“我们喜欢这个老师,我们讨厌那些呆板的老师。”

 

  学生甲这样说:“基廷老师激情澎湃,意气风发,基廷老师铿锵有力、魅力四射。他会随时关注你,激发你,你想偷懒、走神,没门。上他的课,浑身都是劲!我们就喜欢这样的课堂!我们就喜欢这样的老师!”作为教师,我们可以满腔热情的投入工作,我们可以满腔热情的进入课堂,我们可以满腔热情对待学生,以热情点燃热情,以激情带动激情,用生命去尊重生命、用生命去激发生命、用生命去呼唤生命。

 

  学生乙这样说:“基廷老师的课有新意、不呆板,上他的课简直就是享受。 撕书,哪个老师敢教我们撕书。上课居然可以站到桌子上。 一边朗诵诗歌一边踢足球。 太不可思议了。基廷老师的课堂,有声有色,有活力,每件事你都得去体验一下,学习就是你自己的事。我们都喜欢这种课堂,什么时候,我们的老师也能这样上课。”作为教师,只要我们热爱教育、热爱学生,我们照样可以打破陈规,可以创新课堂,让学生动起来,让学生参与进来,让学生喜欢我们的课堂。没有做不到,就怕想不到,不怕想不到,就怕我们根本不去想。

 

  学生丙这样说:“我喜欢基廷老师,因为他可以说是学生的精神之父。他教学生学会自我思考,自由思想;他教学生抓住每一天、做最好的自己,让生命超越凡俗;他教学生去追逐梦想。看了这部电影,我才知道生命就应该如野马般在原野上肆意驰骋,如群鸟般在天空中展翅飞翔,而不仅仅是读书、考试、升学、工作。电影最后,就在基廷老师被开除、收拾行李离开的那一刻,在他身后一个接一个的灵魂站了起来。即使是校长也不能把这些孩子从课桌上拉下来,他们独立、骄傲、自信。他们反复吟唱着惠特曼的诗句:“啊,船长,我的船长。”面对这个世界,他们做了第一次发自内心的选择,一个愿意承担后果的选择。基廷老师最后的笑容是对他们最好的鼓励了,他们已经长大,已经独立了,他们已经学会怎样在这个世界和自己的梦想一起生存了。基廷教授、基廷老师、基廷船长的青春、阳光、自由、激情,一下子让我的灵魂产生了的共鸣。”

 

  作为教师,我们被称之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而不是教书的机器。有人在现实面前选择沉默,有人在梦想面前选择沉默。我们不能保持沉默,我们应当唤醒学生的梦想、鼓励学生做梦、帮助学生实现梦想,“梦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我们要理解学生,激励学生成长。中国梦,靠中国人去实现;我们的梦,靠我们自己去实现。

 

  学生丁这样说:“基廷老师年轻的时候,有激情荡漾的青春,是古诗人社的成员,最可能做任何事的人,如今仍然充满激情的活着。我们就喜欢这样饱含激情的老师!电影中孩子们成立了死亡诗社,在黑夜的森林中穿梭,他们在追求灵魂的自由。查理开始施展他恶作剧的才能;诺克斯不顾一切地去追求他的爱情;尼尔第一次违背父亲的意愿,去实现自己的演员梦,就连一向胆小的托德,也在基廷的鼓舞下,跳到桌子上朗诵自己的诗歌。校园不仅仅是教室、寝室、食堂三点一面,更是青春、激情、理想、现实,光影交错,感谢学校允许各种各样的社团存在,我们都要做点我们想做的事。”

 

  作为教师,我们不能被现实禁锢、不能被传统压抑,和学生在一起,我们才能永葆青春。

 

  学生戊这样说:“我们既希望考上理想的大学,接受更好的教育,也希望老师和学校尊重我们,不要管得太多太死,让我们享有一定的自由,也能有时间有机会激情洋溢,在快乐中学会相处、学会沟通、学会幽默、学会组织。 还有,电影中尼尔在追求理想和现实之间发生矛盾的时候,在既不能做父亲要求的那种人,也不能做理想的自己时,选择了结束生命,我不赞成。生命很可贵,我要向基廷老师说的那样,坚持自己的梦想,总有一天我的生命、我做主。 我喜欢一句话:“有勇气改变可以改变的事情,有胸怀接受不能改变的事情,并有智慧将二者区分。”

 

  作为教师,我们可以给学生更多的宽容和理解,给学生给更多的时间和空间。也许我们可以做到,既把学生的成绩抓好,又能给学生人生的启迪;也许,学生可以做到,既能把学习搞好,又能青春一回,实现自己的梦想。事实上,尼尔各科成绩优异、能力超群,可是他的父亲却偏偏不能容他,要不然,这个世界上又该多一个优秀的人才。 所以在工作中,我们要把激发学生梦想与做好学生心理疏导结合起来,不能再失去一个又一个“尼尔”。

 

  在基廷老师的感召之下,孩子们眼中闪烁着光芒,产生了灵魂的共鸣,这分明是他们内心的期盼。

 

  我想说:这就是学生希望的教育!这就是学生需要的教师!让我们向基廷老师一样做个激情的老师,进行激情的教学,为孩子,也为我们自己!

 

  《死亡诗社》电影观后感

 

  我一直对中国大陆以外的教育很好奇:别样的文化下、别样的社会形态下,人是怎样成长的?于是,看电影,得到一些了解。即便是看其他题材的电影我也不由自主地会留意于学校教育的内容。

 

  《死亡诗社》,果然名不虚传,很吸引我,一遍又一遍地看。那些动人的场面深深留在脑海里。影响最深的是基廷老师领着男孩子边踢足球边诵读诗歌。

 

  “无论战斗胜利与否,都要迎着敌人英勇向前“,男孩在他的大声敦促下喊出诗句,把球大力开了出去。

 

  “要做一个世界水手,驶向所有港口”,

 

  “要做生活的主人而不是奴隶”;

 

  “爬上绞架,迎着枪口,要面不改色“;

 

  “从今以后的生活,增添了诗的乐趣“;

 

  男孩们一个接一个喊着基廷给他们的纸条上的诗句,并把球开了出去。

 

  在这个过程中,对于放不开手脚的男孩,基廷敦促着:”大点声,盖住音乐,我听着不够英勇!“”来吧,先生,感情充沛点。“同时脱掉了外套,参与到了踢球。男孩们一开始是拘束的,到后来领悟到老师的用意,藏在身体里的活力迸发出来。

 

  此情此景,令我暗暗叫绝,这老师怎么想出这样契合学生们成长的绝招。孩子们在老师的启发下显现出了无穷的活力。喊出诗句的同时,男孩们理解了老师的用意,诗歌的意义在踢球中自然显现,诵读的本真在少年挥洒激情中体现。诗歌的意义——灵魂迸发出的欢歌。诵读——身心的奔放,绝不是纸张上文字的那份单薄。那一刻,无论老师还是学生都如神一样的澄澈英勇。

 

  基廷还鼓励他的男孩们站在桌子上并告诉他们换个角度看这个世界会很不一样,男孩们一开始迟疑着,从来没有成年人这样引领过他们,到后来尝试着站在桌子上俯视,他们站在上面的时候自然表现出一种自信、神气;基廷在中庭场中以走路的形式让大家明白一致性,同时也要大家保持个性,还鼓励学生不要害怕恐惧,要树立信心。

 

  一幕幕,基廷以他最真诚的的心灵引导男孩们更接近内心,引领学生感受真正的精神的成长。

 

  基廷何以能做到这样动人?是他的真诚。诚之者,天之道也。诚之者,教之道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不精不诚,不能育人。不诚,不会体察到学生需要什么,不会辨析要教给孩子什么。不诚,只能是传声筒,没有教育力量;不诚,老师仅仅是所从事一种职业,并不能履行其真正的职责。

 

  韩兴娥是真诚的,她认为学语文要有丰厚的积累就领着孩子这样学语文,她所做的绝不为成名。雷夫是真诚的,否则无法参透真相。他的奇迹是真诚面对教育面对孩子的成长创造的奇迹。我们第一线的老师应该真诚的面对学生,想想自己能给孩子们什么,而不是疲于应付各种理念,投机取巧迎合某种趋向。这个过程中,要忘了自己,才能全力以赴。

 

  我要做的是什么?每一节课面对二十五名学生,我要做什么?做什么,可以称得上是一名老师?我开始真诚地思考这些问题。

 

本文来源:http://www.biosite.cn/show/25/2457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