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父亲母亲]我的父亲母亲观后感精选4篇

发布时间:2018-05-17   来源:观后感    点击:   
字号:

【www.biosite.cn--观后感】

  电视剧《我的父亲母亲》观后感

 

  赵冬岺编剧、刘惠宁导演,辛柏青、陈小艺、冯远征、曾黎主演的电视连续剧《我的父亲母亲》,有着严肃的主题,那就是以文革期间知青下乡为故事起点但又不局限于伤痕,并不像以往同类题材的作品那样要么充满批判的锋芒,深刻控诉那个时代的错误;要么充满善意的和解,力图通过时间来冲刷过去的伤痕。《我的父亲母亲》通过真实地反应那一代人有情无爱或者有爱无情的婚姻生活,来展示他们近四十来年的心路历程。

 

  文革知青下乡是一段错位的历史,知青与农民之间,1960年代开始之时知青是趾高气扬、天纵英才的气场,经过70年代的无聊、无方向的过渡,到1980年代无论是留乡还是返城的个体,都在时代大潮中有茫然无助感。城市与乡村之间,太多的对立、冲突、竞争和错位。我们根本无法说出谁对谁错,哪怕冯远征所饰演的反派马庆生也有他无法剥去的内心痛苦。而更多的则在道德与爱情之间不断挣扎,以至于耗尽青春。或许,这些对于路遥、张贤亮、张炜那一段作家更有切肤之痛,《人生》中高加林在刘巧珍与黄亚萍之间游疑徘徊的情感历程是这一代人的真实写照。无论怎样选择,他们都会背上道德或者爱情的心灵包袱。

 

  张翠花(陈小艺饰演)对陈志(辛柏青饰演)的爱无疑是朴实的,但这种朴实却只限于生活上的照顾。然而,这也是她所能做到的极限,一如焦大如果爱林妹妹也会以他最擅长的方式一样。而对于陈志来说,既无法放弃自己的理想,也无法拒绝张翠花对自己及家人的照顾与恩惠,于是只好在爱情与道德之间纠结。

 

  其实,国人对知识者的态度历来很矛盾,既耻笑他们的手无缚鸡之力与迂腐,称他们为臭老九而肆意践踏或改造,但却在内心深处仍有一种敬畏感。严格说来,张翠花对陈志的情感就是这样一种内心深处对读书人的崇拜,但是,我们也不应该对这种爱情抱以嘲笑的态度,她只是凭着一种个体直觉希望与知识有关联,这或许是一种真切的知识渴望。只是历史不公,一开始就剥夺了她掌握知识的权利,她早已被命定为村姑。因而,即使在爱情她不能被看作一个失败者,她用最好的时光追求心中的爱人,她得到了,虽然始终并没有真正走进他的心里,但她已经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有些错误是历史本身的,她无法决定。

 

  当然,陈志也并没另一个林木或高加林,尽管无数次与现实妥协,也曾经在道德面前牺牲爱情,可是他却一直没有忘记自我的真实。生命中不能永远只有妥协,对于信奉中庸思想的国人来说,我们其实更应该坚持内心的原则。敢于真实地面对内心,既是对自我的负责,也是对他人的负责。或者,如果从更思辨的层次上看,这是一个人真正成为具有独立意义的人的基础。

 

  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的父亲母亲》真正出彩的地方是它的结尾。这不是岁月过后的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哪怕他们都已经是耄耋老人,哪怕他们都已经白发苍苍,但他们勇敢的以自己的方式对历史加给自己的错误进行了修订,而这种修订才是真正的和解与宽容,是对历史的负责,也是对自己的负责。

 

  《我的父亲母亲》观后感

 

  看了章子怡主演的电影《我的父亲母亲》感慨很多。

 

  这部电影反映的是中国式,含蓄到无法言语,坚韧到百折不挠。一眼在人堆里看到的,是这样的喜欢,做最好的食物给他吃,总是在想他。在冰天雪地里等他,在荒山野岭里追逐他,在地老天荒里陪伴他,这样的爱情,也许在淹没的年代发生过,也许会一直的存留在我们的里。的爱情故事,让我看到了一部清新质朴的电影。喜欢很是喜欢,我也想有这样的爱情,很温暖,很,很向往……

 

  电影围绕着一位乡村男教师,和一个美丽的乡村姑娘的爱情,演绎了一个人们热爱文化,崇尚知识的动人故事。现在想来做个文人,当个作家,是一个令人尊敬的职业,是一种神圣高尚的行为,所以我要的写作,不要自暴自弃,任何一个国家都要重视文化的,是思想是灵魂,引导者着着我们前行,的爱情由此而展开。

 

  感人的电影总是让人犹新,我好久没有看电影了,有了电脑才去看,我喜欢过的电影,我喜欢看我年轻时代的老电影。像《地道战》《地雷战》《南征北战》《小兵张嘎》还有现在的片子《潜伏》《对峙》我喜欢带有革命色彩的影片,更向往有信仰,有,有理想的毛泽东时代。在那样一个时代里,人们所的是一份正义,一份纯真,一份自由与美好,人与人之间革命的,还有的,质朴而纯正,尤其那些反应映,清新质朴爱情故事更是感动人。

 

  我在安妮宝贝的一篇《爱情理想》的中,才知道有这样的一个片子《我的父亲母亲》通过她的介绍,我按捺不住想看的欲望,于是打开电脑,在百度中搜寻,真的检索到了这部片子。我带着一种虞城和对质朴坚韧的爱情向往,来看这部由张艺谋导演的影片。其实我也很喜欢张艺谋导演,他执导的影片,多次的获得柏林电影节大奖。有一部《红高粱》的影片,轰动我们那个带有羞涩的传统年代,《红高粱》中,年轻的男女主角在高粱地里疯狂的,野蛮的,**的情节,让很多年轻人,看后觉得脸红,也许在今天的时代里不算什么,在那样一个含蓄羞涩的年代里,我看了之后,心里激情澎湃,既觉得是一种美好,也是有一种羞愧。

 

  在《我的父亲母亲》的电影里,没有了这样的大胆的尝试,几乎没有卿卿我我,暖昧悱恻的纠结,她对他的是那种倾慕,表现在具体的细微的细节里。电影以孙红雷讲述他母亲(章子怡扮演)的故事开始。她的母亲那年18岁,生活在偏远的小山村。那一年,村长用一辆马车接来了一位教书先生,这个先生只有20岁,穿着一件中山装,上衣口袋里别着一个钢笔,头发理得很短,笑起来很阳光的样子,这个男人是知识爱情的象征,一下子就戳到了母亲的灵魂。在电影里音乐无处不在,它们是清澈的水滴,渗透在母亲灵魂骚动和沉静的时候里,她的灵魂无法阻止让她爱上他。那是母亲第一次见到父亲,在人堆里一眼就就找到了她的,就像一首歌唱的,爱上一个人只需一瞬间,想要一个人得需要一辈子。

 

  电影就是以这样的场景拉开序幕,接下来是村里派饭,她总是希望教书先生能到她家里来,给他做最好的食物给它吃,她的心被他左右,她的眼神为他游离,她的身体随着他而行走。为了看见教书先生,她不到后井去打水,而是到前井去打水,因为这样可以路过学校,可以去听先生的朗朗读书声,虽然她没有文化。但他就觉得,先生的声音是最好听的,胸口好像被潮水扑打一样,让她心潮澎湃。

 

  后来,学校建房,那里有个规矩,给男人做饭给那些公出的劳动的男人送去,她依然的做最好吃的给他,他期盼着她的男人吃上她送的饭,冷库板,她远远地注视着,怀着一颗爱情的心。那是一只用方围巾,裹包的的白色蓝花瓷碗,在一次追逐中破碎。后来她母亲了解的,把这只碗重新修复,了却她女儿的念性,后来先生回到县城,她着她的归来,在唯一的通往县城的泥泞的,带有车辙的弯弯的路上等他,影片没有他们聚在一起的过多的镜头,但他们却是的,而且是爱在心里。她给他织了一块红布,挂在教室的房顶,每当教书先生看到这块红布,他就会看到爱情在那里等他。

 

  四十年后,教书先生为了修建学校,四处筹措资金,在回家的路上大雪封山,死在积雪里,为了实现她的人的宿愿,把家里所有的积蓄都拿出来交给了村长,为了见证他们的爱情,和对死去的,执意要将丈夫抬回乡村,还要为他重织红布,这是最后一次为他丈夫所做的事情。村里同意了她意见,那天他的学生,村民也来送葬,就把他葬到了前井,能看到学校能看到她的地方。

 

  《我的父亲母亲》反映的是传统的中国式的爱情,含蓄而坚韧,坚韧而,一眼在人堆中爱上的男人,是那样的真正的喜欢,一喜欢就是一辈子,而且爱情绵远流长,演绎了在今天年代里,很难得到的美好的爱情,不管现在的爱情多么不稳定,受到诸多的诱惑,但人间追求一刻也没有停止,虽然的,物质的,金钱的因素的主宰,谁不羡慕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坚贞的爱情。

 

  今天我们看到《我的父亲母亲》这部电影,不能不给人以更多的思索,我们结婚到底想要什么,在那样的纯净的年代,他们只要爱情,爱情的表达也许很简单,一碗饺子,一片面饼,送给最心爱的人吃,然后就是天长地久,一生一世白头偕老,风雨同舟走过的,李宁,而且这种爱延续到坟墓,直到我也老去死去,即使死去也要和心爱的男人在一起。也许这就是所谓的完满的爱情。现在许多人的爱情并不,有时对婚姻爱情丧失希望,不知是社会的过错,还是人性本身的过错,让人们悲痛欲绝。我常想,这个社会怎么了?很多人对会婚姻没有安全感,我想,也许是物质现实的社会淹没了爱情。拜金主义,现实主义,个人主义,欲望,金钱,**熏染着爱情的。我们只有羡慕《我的父亲母亲》有谁不说这是人类所追求的至上的爱情,虽然那个年代很贫穷,但那个年的爱情很淳朴,鸿星尔克官方旗舰店,很真诚,很浪漫,也很美好。

 

  《我的父亲母亲》这部电影一如既往,获得了柏林电影大奖,故事情节和结构平淡,没有环环相扣起伏跌宕和波澜起伏的动人心魄,但它却能牵动人心,影片把每一个细节关注到极致,从而使影片故事情显得单纯,而艺术性和人性得到深刻的反衬,电影的主题很鲜明,靠的就是质朴和感人。在我心里不能不说,这是一部质朴感人的电影,也不能不说是一部感人的爱情。

 

  《我的父亲母亲》观后感

 

  网上收看了《我的父亲母亲》电视连续剧,几乎一气呵成。与其说是收看,不如说是收听。因为大多数情况下是一边收听,一边写感言,一边分享。有的情节会反复看,有的情节会忽略,有时候剧中角色的姓名到最后才搞清楚。

 

  《我的父亲母亲》是一部正能量的情感剧。中心思想是,婚姻中永远都不要犯难以纠正的错误,那就是:不要跟你不爱的人结婚。剧情由两个家庭,四个主要角色演绎和诠释。陈志,马庆生,叶秀萝是大学的同学。张翠花是陈志下乡的村子支书的千金,因为老师的指责怄气弃学,汉字都不识几个。这样四个人的悲欢离合,演绎了一幕幕震撼灵魂的人间真情和爱情纠葛。特别是陈志与翠花的恩爱沉浮,撕心裂肺的忠告人们,婚姻不是交易,必须以爱为基础。否则,即使牺牲了自己,最后也会伤害了对方。

 

  大学校园里,叶秀萝跟陈志经常一起望着星空,谈论理想,交流文字。她是陈志小说的第一个读者和审阅,而且代他投稿。陈志的小说发表了,她由衷的高兴。她一次次拒绝了马庆生的求爱,却被陈志的忍痛割爱浇灭了那份痴情。马庆生因此迁怒与陈志,这是他与陈志伴随一生的心里纠结的开始。陈志感恩张翠花一家对逆境中的自己一家的关爱,在母亲的撮合下娶了自己并不爱,却被全心全意依赖的翠花。叶秀萝在颠沛流离的逆境中,为爱牺牲自己,为了陈志家庭的安定,把爱深埋心底,嫁给了一直在期待,在追求,在利用自己的马庆生。

 

  大学毕业,陈志拒绝了留在省城的挽留,坚持回乡,把名额让给了本就在省城的叶秀萝。马庆生十分想留在省城,但他只是一个出身贫农的热血青年,还不具备这个资格。因此他痛恨文化大革命还不够深入,没有把那些走资派彻底打倒。他一心想出人头地,根本无法像陈志那样沉到底。他毛遂自荐,留在了滨河市做了王副市长的秘书。从此,他便开始了一路梦寐以求升官的幻灭人生。而陈志坚持想做一名乡村学校的老师,倒让王副市长刮目相看。他被戴帽安排在公社党委办公室,做了一名科员。这是他误打误闯人生浮沉的开始,也是婚姻接受考验的开始。

 

  陈志脚踏实地的勤恳务实,赶上了拨乱反正,新老干部交替遇到了好伯乐,成了最年轻的公社革委会主任。农村的联产承包,又让他上任了县分管农业的副县长。马庆生作为副市长的秘书,凭借他的聪明和殷勤,坐到了县长的位子上,与陈志搭档。按说,这是一个绝配的组合。他与陈志在工作上都是兢兢业业,但动机不同。他一心表现自己,为的是高升。陈志是被赶着鸭子上架,无心从政,根本不在乎职位。他的勤政完全是出于责任和使命。这期间,叶秀萝因为整死她父亲的造反派当道,从省城排斥在乡下蹲点,迟迟不准回城。叶副省长的老部下,亲密战友王副市长义无返顾的把她调入滨河市档案馆工作。这成就了马庆生求婚她的“本钱”,也是叶秀萝屈嫁于他,唯一可以权作的理由。叶秀萝婚姻的悲剧就是嫁给了根本不爱的马庆生。陈志纠结在两对错误的婚姻里,无法自拔,焦头烂额。

 

  要是陈志没有被推荐上大学,没有遇到大家闺秀,冰清玉洁的叶秀萝,没有叶秀萝志同道合的心心相印,也许他会在淳朴的乡村,跟单纯的翠花恩爱有加,温馨一生。命运偏偏捉弄了他,让他先遇到了翠花,有了一段兄妹般的情爱。这是套在他脖子上的精神枷锁,束缚他不敢再接受让他心驰,让他向往,给他属于他的生命的爱。陈志有一个知书达理而重于知恩报恩的母亲,这是他的幸运,也是他情爱的羁绊。在母亲的撮合下,陈志还未毕业就先行跟翠花举行了婚礼仪式。陈志深爱着叶秀萝,忍痛拒绝了叶秀萝,跟翠花结合并不完全是被动的,也是心甘情愿的。他是的的确确从心里想跟翠花好好过日子。他心里装着叶秀萝,并不是有什么非分,而是出于自己的忏悔,出于对她的担忧和牵挂。他有责任关注她,关爱她。这不仅是因为曾经沧海难为水,也因为他们是最好的同学,因为叶秀萝不公的遭遇,颠沛流离的沉浮。更因为马庆生的不可靠。马庆生是一个把自己的官运和名誉看得比什么都重要的人。为了升官,为了证明自己的成功,什么都可以舍弃。包括爱情和自己的生命。除了利用叶秀萝父亲的影响,为自己做升职的阶梯,他没有作出任何努力给予叶秀萝真实的呵护和爱。这让陈志十分心痛,他无法控制自己对她的关爱和暗中帮助。

 

  陈志虽然不是深爱翠花,但对翠花却十分亲善,也尝试爱上她。为了提高翠花,在翠花生日那天,他送给翠花的礼物是铅笔和笔记本,说服和帮助翠花学习文化。翠花也很用心,在婆婆的开导和督促下已经能读书看报了。平凡的日子虽然没有浪漫和激情,但也还算温馨和睦。如果陈志明白事理的母亲没有病故;如果翠花不是那么单纯得有点狭隘,淳朴得有点愚昧;如果没有母亲低俗的盯梢和窃听,掌控男人的唆使。如果翠花没有停止学习文化,进一步学着理解婚姻和爱情……翠花对陈志的爱和依赖也不至于把陈志对叶秀萝的那份牵挂之情,闹得满城风雨,传得沸沸扬扬。一个任劳任怨的好干部,一个没有沾染风尘的男人优雅丈夫,被无辜传遍生活作风不正。陈志崩溃了,下班后常常一个人在办公室里呆若木鸡,心灰意冷。他害怕回到那个充满猜忌,对自己不信任的家中。这种逃避不是对家庭的背叛,而是精神上的无助和孤独。一个优秀的成功男人,身边不缺少女人的理解和敬羡。马庆生在遭受叶秀萝的冷遇之后,如饥似渴的接纳了服务员小田的投桃报李。陈志一直规避着来自身边女性的默默体贴和暗示。他虽然无法忍受翠花的匪夷所思,但他一直恪守着对翠花的忠贞。

 

  翠花对自己的无端猜忌让自己心如刀割,却无力改变。但还远不是摧毁他意志的所在。陈志最不能忍受的是翠花和母亲对叶秀萝的侮辱,让心高气傲的叶秀萝在缺爱的压抑中雪上加霜。他对翠花的迁就源于报恩,源于母亲的嘱托,更源于自己的人格。而他对叶秀萝的牵挂和力所能及的关爱,不仅源于那份校园旧情,更源于叶秀萝牺牲了自己屈嫁于马庆生的牺牲。还有她在马庆生病逝之后孤苦伶仃的惨淡生活。于情于理他都该为她做点什么,以弥补自己的错误给叶秀萝带来的情感挫折,履行一个老同学的义不容辞。陈志和叶秀萝的关系并不过分,如果翠花是个有心智的女人,如果她能理解和体贴陈志的心思,事情发展的方向完全会向着陈志更加感恩翠花,重新认识翠花。他们的爱会在相互理解和关爱中慢慢升华出相亲相爱。悲剧的发生往往始于失去理智的无端猜忌。除了个性因素,更主要的是认识上的差距。陈志的初衷没有给翠花带来真正的幸福,苦了自己,也害了翠花。

 

  陈志的努力破灭了,他的坚守溃堤了。他的隐忍换来的是心里有鬼,他的心力憔悴表现出的冷漠被翠花认为是放不下叶秀萝,是对自己的抛弃。他不能抛弃翠花解除婚约,他同样更放不下翠花。他选择了离开政途,坚决的拒绝了副市长的推荐,毅然辞职做了一名教师。一个人住在学院的宿舍,事实上与翠花分居了。当除夕夜的鞭炮声此起彼伏,当家家户户围坐在一起守岁,翠花的心是万分的期待。当陈志姗姗而迟,吃完年夜饭回到学院的宿舍,翠花的心就像一桌子的剩菜,全都凉透了。

 

  金碧辉煌的殿堂,一幕离婚仪式缓缓拉开序幕,一曲曲人间真情把每一个人感动。一个错误的婚姻,在亲情和理解中结束,在彼此的不舍中互相祝福,在翠花的成熟和灵魂出窍中画上句号。他们都懂得了,爱是相互的,不能跟你不爱的人结婚。

 

  《我的父亲母亲》观后感

 

  这应该算是我看的第一部有关于父亲母亲的纪录片,在观看之前,梁航彬老师问我们一个问题,如果让你们为自己的爸爸妈妈拍个纪录片,你们打算怎么拍?问题一被问出,同学们陷入沉思,而后陆陆续续有些答案传入耳中。有同学说,拍妈妈做家务事,有同学说,拍他们平时生活的场景,这时,我也在想,如果让我来拍,我又从什么角度来记录我的爸爸妈妈呢?

 

  我在上学期就已经听说过这部纪录片,但拖到现在才看,还是在老师统一公放的情况下。若问为什么,其实我也不知道,或许因为忙(如果这算是一个很好的借口的话),又或者是其他原因,家人这个名词始终会触碰到我内心最柔软最易感动的部分,虽然我承认自己有时就像个雪人一样冷冰冰的(不好意思,跑题了)。

 

  最爱家人的人会很轻易的在这部剧中找到泪点,之所以想写这篇观后感完全是因为想和爱家人的朋友们分享这种感觉(句子太长了,呵呵)。

 

  最感动我的好像有三处地方:第一处,是焦波老师要走出大山去上学了,父亲给他备了三大件(有件半大衣,三百多块钱,另一个不知道什么了,那个年代,能称得上是三大件的就已经很高大上了,朋友们脑海自动补字)。貌似那时焦波老师一直在外面读书来着,直到有一天听到父亲在工地受伤的消息。在这里,焦波老师描述了当时见到父亲的场景,瞬间把父亲那默默忍受痛苦而展现出的深沉父爱,完完整整的表达了出来。

 

  记忆中的描述有,父亲57岁出去摆摊做木匠,一直做到67岁,整整10年的时间。住在一个很简陋的棚子里,每天只吃白菜帮子,白馒头舍不得吃就用自己的白馒头来换别人的黑馒头,在工地受伤了就用白纱布包起来,但是血已经透出来了,就那样直挺挺的躺在那里,说到这里,焦波老师已经哽咽了,而我的眼泪已在眼眶。

 

  第二处,有一次天色已晚,但焦波老师要赶回去。母亲说要给手电筒充电照路,焦波老 师一个劲儿的说不用了,但最后拗不过母亲。母亲就在家门口拿着手电筒,照在弯弯曲曲的小路上,焦波老师顺着那道光走着,走着走着,那道光渐渐的暗下来了,焦波老师以为母亲回家去了,就回头看了一眼,谁知道,自己的母亲还在那里佝偻的站着,举着手电筒,这时候,我泪奔了!

 

  第三处,父亲突发脑溢血住院了,母亲也因为肺部病症复发而住院,两位老人是住在同一家医院,但母亲并不知道父亲住院,并且已经没多少日子了。在焦波老师去另一个病房看母亲时,他告诉母亲,一定不要说走了的话,一定不要说,母亲答应后为她办理了出院手续。在出院时,母亲从父亲的病房外走过,这位老人不知道这一别竟是永远的诀别。

 

  回到焦波老师二姐的城里家时,母亲一直都很想焦波老师的父亲,但周围人都告诉她,父亲在家呢,并没有人告诉她,与她相依相伴了70多个年头的那位老人已经走了。在焦波老师因为工作要回北京时,母亲依依不舍的拉着儿子的手,当得知要去工作时,这双手还是 不舍的放开了。下楼之后,从镜头中可以看到老人在窗户边看着自己的儿子远行,从特写逐步拉远,老人依旧舍不得离开,或许真是那句话:儿行千里母担忧。

 

  最后是以焦波老师在空旷的山谷处,在父亲母亲的坟前大声呼喊:“父亲!母亲!”为结尾的,伴随着那两声叫喊,听着山谷中传来的回音,震撼着我,也打动着我。

 

  从这部纪录片当中,我不仅为父亲母亲对自己子女的那种爱而感动,而震撼,还为父亲与母亲那种相互陪伴70多个年头的爱情婚姻所惊异!或许,像我们这样年纪的人,还不懂什么是婚姻,甚至大部分人都不知道什么是爱情。现在的年轻人大多把爱情归于一种心动的感觉,可是这种兴奋感,这种多巴胺最多只能维持3个月的时间,3个月Deadline一过,两个人要怎么去面对接下来可能会平淡如水的生活呢?或许我们能从焦波老师的父亲与母亲的身上懂得这些。

 

  最后,我依旧要把自己最喜欢的一句话加上: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

 

本文来源:http://www.biosite.cn/show/25/2441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