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不起的盖茨比影评]《了不起的盖茨比》影评精选3篇

发布时间:2018-05-18   来源:读后感    点击:   
字号:

【www.biosite.cn--读后感】

  《了不起的盖茨比》影评:一场游戏一场梦

 

  文/藤井树

 

  看完《了不起的盖茨比》这部片很长时间都沉浸在一种“一切不过是过眼云烟”的沮丧感中,老实讲,因为故事本身的狗血和“琼瑶味”,其实在看的过程中很难入戏,甚至有些不耐烦。但当结局真正到来时,还是会忍不住唏嘘感慨。为盖茨比的命运,也为那个时代的远去。所谓盛时喧嚣败时静,一场游戏一场梦。

 

  影片《了不起的盖茨比》改编自上世纪20年代菲茨杰拉德的经典同名小说,此前已经被4次搬上过大银幕,如今巴兹鲁赫曼又拍了第五个版本。而这一版最大的成功,是将书中所描绘的奢靡与繁华,通过无与伦比的舞美声效,淋漓尽致的加以还原----那气势磅礴的古堡,那亮如白昼的夜晚,那歌舞升平的璀璨,那浓妆艳抹的欢愉----每个画面都散发出颓靡浓烈的酒精味,镜头扫过之处,皆是纵饮与欢歌。

 

  盖茨比城堡中的派对穷尽所有想象的奢华,也因此,更彰显出男主角的痴情与执念。所有这些不过是盖茨比妄图吸引黛西的手段,他天真的幻想着心中的女神,有一天能加入到参加派对的人群中。而当盖茨比的真实身世被揭开时,我们又发现,那不眠不休的欢歌纵饮,亦是盖茨比虚弱内心的最好伪装。他以此麻痹自己,看着全纽约的新贵富豪聚集在他的城堡中,就好像戴上了一张全世界最昂贵的面具,他可以安稳的躲在面具背后,暂时忘记自己的穷苦出身。

 

  是的,说到底这故事如果用今天的流行语来概括,就是一个吊丝为了白富美勇敢逆袭,最终却还是敌不过白富美的薄情,坠入无尽的幻灭中。小说因其产生的时代背景,被赋予了特殊寓意,无论是盖茨比还是黛西,都可看作是上世纪20年代美国泡沫经济的一个缩影,连同盖茨比城堡中的盛大派对,和所营造出的海市蜃楼般的繁华景象。可惜到了这一版电影,鲁赫曼用尽笔墨还原了小说中所描绘的梦境般的场景,却忽略了人物内心的构建。或许是因为文字太美了,他不得不加重叙述者的戏份,让托比·马奎尔饰演的尼克作为这场悲剧的见证人贯穿始终。同时,影片的几个高潮段落都以尼克的旁白来注解,无疑削弱了戏剧本身的情感张力。这也导致了,影片在视听语言上极尽美感,而在叙事情感上略显苍白。

 

  当然,莱昂纳多饰演的盖茨比是值得褒扬的。痴情、神秘、神经质,前半段他如幽灵般存在于尼克的讲述中;后半段却如此仓皇狼狈,尤其当他面对黛西的丈夫----一个卑鄙自私的富豪对他的无情揭露和质疑时,莱昂纳多的面部表情宣告了盖茨比内心的恐惧。他抑制不住的暴怒,一下将他的面具摘下。暴露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身世凄惨,一心渴望摆脱贫穷,跻身上层的穷小子。事实上,光这一场戏,就足以证明莱昂纳多的精湛演技。

 

  而女主角则彻彻底底是个高级玛丽苏,仿佛神一般的存在。她的出场也是全片最华彩的篇章之一-----尼克撞开门,眼前的一切好似梦境。无数被风吹起的白窗帘,包裹着一双搭在沙发上的手。黛西穿着华衣美裙出现在尼克眼前,彼时他尚不知,这位表妹就是让盖茨比魂牵梦绕的女神。不过,女神到头来只是一个见钱眼开的物质女郎。这也是电影最被诟病的地方之一-----缺乏小说中对于女主角心理活动的足够铺垫,而让黛西身上布满了铜臭味,丝毫显现不出她作为女神的可爱之处。

 

  至此,盖茨比为黛西所做的一切看起来都像个笑话。这个在电影里看不出任何可爱的女子,一个在世俗语境中完全不占优势的已婚妇女,一个孩子她妈,凭什么能够让像盖茨比这样的男人神魂颠倒,不顾一切?因为缺乏说服力,这故事就成了洒狗血的琼瑶剧升级版,不得不令人扼腕。

 

  故事的结局注定是伤感的,盖茨比如烟花般璀璨的一生嘎然而止,陪伴他的只有尼克。看到这里,我突然明白了,这根本不是一场两男夺一女的男女情爱,而分明是一段他爱他,他爱她,她只爱自己的三角悲剧。尼克对盖茨比才是真爱啊,我的天。一想到可怜的盖茨比到死都不知道真爱就在身边,还一心想着绝情浅薄的黛西,就更让我抓狂了。

 

  犹如贾宝玉的大观园终有曲终人散的那一刻,这场百年前的奢靡春梦也终有梦醒时分。那个追名逐利的黄金时代一去不返,而泡沫经济的噩梦,却在百年后依旧萦绕世人心头。这一切,是寓言,是现实,还是梦境,就跟盖茨比的身世一样,谁也说不清!

 

  《了不起的盖茨比》影评:难逃宿命

 

  夜色渐临,有一双眼睛透过金色的窗帷眺望彼岸,在河的对面,豪华平整的建筑若有似无,唯有一点绿光清晰可见,对窗帷之后的人来说,这一点绿光是他寄命尘世的希望,可惜最终这一点绿光也被浓雾湮灭,而眺望者也紧紧闭上了眼睛,远离了尘世的一切浮华喧嚣,伴随着生前好友尼克低沉的诉说,一段有关于盖茨比先生的故事在接近两个半小时的时间里被娓娓道来。

 

  这是菲茨杰拉德的小说《了不起的盖茨比》第五次被搬上荧幕,巴兹·鲁赫曼执导,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主演。原著被美国现代文库评选为20世纪百部最佳英语小说第二名,第一名是《尤利西斯》。导演巴兹·鲁赫曼的影像从不掩饰其对奢侈品的偏好,从影片《红磨坊》中便可窥见一斑,《了不起的盖茨比》在奢华程度上则是有过之而无不及,Dior、Chanel、Tiffany、Prada等众多奢侈品牌的加入,使得这个爵士时代的故事被搬上荧幕后更添迷幻色彩,相比之下某些所谓的时尚大片立刻显得捉襟见肘又装腔作势。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虽不再是铁达尼号上年轻貌美的杰克,但盖茨比的一颦一笑仍旧被他演绎的风华绝代,出场时背后那转瞬即逝的盛世烟火也远不及他的一个此生罕见的微笑。

 

  影片的背景被设定在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上流社会,通过盖茨比生前好友尼克·卡罗维的叙述展开,从尼克的视角出发,带领观众旁观了盖茨比传奇却悲剧的一生。盖茨比是一个与生俱来的梦想家,他最美好的品格正如尼克所说,盖茨比特别善于给自己创造希望,出生贫寒却依旧坚信自己是上帝之子,穷困潦倒却愿意为了爱情披荆斩棘。这个年轻人的身上有着绝不轻言放弃的熠熠光辉,同时也有着洞悉一切的深邃。影片中盖茨比指着漫天绚烂的星空对尼克说,这才是我想要的生活,而此时恰好一颗流星划过,带着宿命的色彩。或许芸芸众生不过颗颗微尘,而盖茨比却是一颗流星,即使转瞬即逝也曾璀璨一时。

 

  在跟尼克解释自己的出身时,盖茨比曾说,我不想让你觉得我是个无所谓的存在。然而最后这句话悲剧性的应验了,盖茨比去世后,只有尼克守在身旁,原来对盖茨比有所谓的人只有尼克,所有曾经在他的派对上纵情歌舞把酒言欢的人一个也没有出现,包括他挚爱的女孩黛西甚至连一朵花都没有送上,与盖茨比重遇黛西时为其布置满屋的鲜花形成鲜明对比。人情似纸,对盖茨比来说,望穿秋水只不过一场梦,可惜好梦易醒,美梦终难圆。对盖茨比来说,最大的悲剧并不是爱情的幻灭,更不是纵情绚丽的生活的消弭,而是与那个声色犬马的时代格格不入的对梦想的坚持和对爱情的憧憬,悲剧孕育庄严,庄严成就伟大,或许这才是盖茨比真正称得上了不起的地方。

 

  巴兹·鲁赫曼对电影的理解和诠释始终带着一丝光怪陆离。首先,在电影配乐上,爵士时代的故事经历巴兹·鲁赫曼的诠释,带上了现世时代独有的偏好,Jay-Z的摇滚配乐和纵情酒色的派对画面会让观众(特别是中国观众)不自觉的浮想翩翩,不过一曲《Young and beautiful》却辗转道出了哀而不伤荡气回肠的宿命感。此外,巴兹·鲁赫曼对于盖茨比和尼克友谊的处理实在是过于暧昧不清,托比·马奎尔饰演的尼克每一次望向盖茨比的眼神都带着无限的憧憬和怜悯,这俩人戏外青梅竹马,戏内又如此深情,难怪观众想入非非,盖茨比重遇黛西的那场戏,尼克心神不安、貌合神离的表情特写似乎是非常明显的同性暗示,屋外滂沱的暴雨映衬着为避免尴尬而逃出来的尼克的心情,他说这一次他又变得可有可无,这到底演的哪出?菲茨杰拉德笔下那个关于梦想和爱情的故事,被巴兹?赫鲁曼一不小心演绎成了一个“女人不可靠,基友才是值得一生信赖”的基情故事,这让冲着原著去看电影的观众情何以堪?

 

  电影的影像是具有复制性和幻觉性的,同时汇通了人的感性和理性,可惜巴兹·鲁赫曼执导的《了不起的盖茨比》与原著相比缺少了一些最为重要的东西,以致于看完电影后让人们根本无从忆起盖茨比的“了不起”之处,显然巴兹·鲁赫曼的《了不起的盖茨比》是一部导演的感性临驾于理性的作品,不过,也不得不承认巴兹·鲁赫曼确实是一个成功的造梦者,《了不起的盖茨比》呈现在屏幕上的影像宛如一场华美至极的幻觉,至少悦耳悦目。

 

  《了不起的盖茨比》影评:浮华若梦哀而不伤

 

  文/时漆

 

  《了不起的盖茨比》问世至今,影史上已经亮相过三个版本,作为20世纪美国文学最富盛名的杰作来说,这个数字决计算不上多。小说改编电影,这本身就是一件需要莫大勇气的事情,更何况是家喻户晓,深深烙印在民众心上的经典。“有一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句名言已然直白地道出了文学改编的窘境。巴兹·鲁赫曼的这第四个版本,从创作伊始,就浮出了各界不好看的声音。如今能有幸在大陆上映,并一睹其芳容,若再叫吾等草根去讨伐,委实不忍下笔,说实在的也根本配不上。只能说,这个“盖茨比”是巴兹·鲁赫曼融入个人情感色彩二次加工后的人物形象,而那个“了不起的盖茨比”才是菲兹杰拉德专属的。

 

  有着《罗密欧与朱丽叶》、《红磨坊》履历的巴兹·鲁赫曼,我们完全不用担心在搭建20世纪20年代属于美国黄金岁月的时代图景上会出现多少纰漏。从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到1929年美国经济大萧条时期的来临,这十一年被惯称为“爵士时代”,抑或“热闹的20世纪”。在这个时间段里,不仅仅是美国的经济、社会、人文方方面面发展迅猛,民众的消费观念焕然一新,而且同时也是菲兹杰拉德写作生涯的鼎盛时期。为此,在这一时期内应运而生的《了不起的盖茨比》,既可以说是天才作家时代烙印下的必然产物,再进一步结合他自身命运的走向,又可以说是他那浮华若梦、哀而不伤的人生的绝妙写真。都说文章憎命达,从某种意义而言,这着实很精准。如果不是有着与赫尔曼·麦尔维尔(著有《白鲸》)相似的人生轨迹,那《了不起的盖茨比》必然会缺失些许值得后人敬仰之处。

 

  菲兹杰拉德与盖茨比,他俩的一生有着惊人的相通。尽管在其处女作《天堂的这边》口碑爆棚,一年加印十一次,总销量达到了近五万册之后,他成功融入了美国上流社会,加上艳惊四座的妻子又如虎添翼,出双入对的被誉为爵士时代的典范。但从他笔下的盖茨比身上,我们不难发现,才华与财富虽可以尽情点缀外表,但却怎么也掩饰不了那颗纠结的“New Money(暴发户)”的心。当然不是指菲兹杰拉德是暴发户,而是上流权贵可以无可厚非地去形容个人形象的盖茨比。盖茨比一心向往上流社会,有着难以言说的奋斗史,甚至不惜借戒酒令的东风,钻法律的空子,让自己飞黄腾达。但无人能及的自尊心深深的出卖了他,他清楚地知晓钱虽然可以粉饰一切,足矣换上任何崭新的躯壳来重塑自我,不过根深蒂固的上流社会是永远不会向他敞开大门的。他可以用五年时间来通宵达旦、夜夜笙歌,让居所成为名流、政客、暴发户、普通民众纵情享乐的胜地,却也根本填补不了内心的空虚与欲望。是的,他所做的一切的的确确的为了自己心爱的女人,但是,难道如果那天没有遇见黛西,他就不愿意去攀登高峰了么?答案显然是否定的,黛西只是一个单纯的爱情符号,没有她,还会有其他像黛西一样的女儿常驻于盖茨比的心间。影片中最能映衬盖茨比内心弱点的无疑是他第一次到黛西家中做客,固然有着一触即发的人生“赛点”,但他那颤抖的挣扎是怎么都掩饰不了的。再则就是在矛盾爆发的酒店里,大概是从哇哇坠地起就铁了心要做绅士的他,头一次显得如此不绅士。平心而论,在那决定人生未来走向的转折点上,绝大多数人都是会失控的,而心爱的女人也不会因为自己一时的冲动而颠覆先前所编织的美好。为此,盖茨比那发自内心的恐慌,也映射了他接下来的人生路是走不远的。

 

  观众对于影片的不满,也集中体现在巴兹·鲁赫曼对黛西这个人物的塑造上。观影时,我始终都没有走出凯瑞·穆里根在《成长教育》中清新脱俗,又稍带幽怨纯情的形象。对于黛西的情感注入,巴兹·鲁赫曼投入过多,以至于把原著中并不是那么美好,甚至是有点可憎的形象柔化成了小鸟依人,任由命运摇曳,在情感上完全处于被动的角色。得承认,这样的黛西很有邻家小女人的味儿,不由叫人怜香惜玉,为其赴汤蹈火而在所不辞。但是我的天呐,这全然不是盖茨比所喜欢的那个黛西啊!你有考虑过人家盖茨比的感受吗?就算结尾完全遵循原著,各种狠心、无情、懦弱也唤不回的菲兹杰拉德笔下的黛西了。不禁为原著中最著名的象征性符号“绿灯”倍感惋惜,这盏“绿灯”全书共出现过三次:第一盏象征着盖茨比对梦想的追求,第二盏象征着对梦想的实现,第三盏象征着对梦想的超越。好在巴兹·鲁赫曼在处理“绿灯”的这个着力点上,倒是相当小心翼翼的,形神兼具。

 

  原著篇幅不长,出场人物却极多,特性皆很鲜明,这也是菲兹杰拉德的语言魅力所在。就这一特质而言,在此可以顺带提一提JK·罗琳。她在继《哈利波特》系列之后的第一部“成人”小说《偶发空缺》中,就仿佛深得菲兹杰拉德真传一般,刚开篇,大量的人物就应接不暇的出现,把一个小镇的肥皂琐事写得同历史剧一样有板有眼,不失为是一块创作新阶段的基石。回到影片中,巴兹·鲁赫曼居然把盖茨比的父亲给完全抹去了,这就让人是可忍,孰不可忍了。那份富兰克林式的生活作息表,是真真正正代表美国梦精髓的灵魂,它盖茨比是成功最为必要的起步,也是盖茨比自身美国梦破碎的根源。他的死,不是因为爱情,而是对新兴美国梦的否定。他的美国梦,是趋于传统的,是更加淳朴敦厚的,是更加踏实稳固的。盖茨比的这个思想接力棒,实则是传到旁观者尼克的手上。对于起初追寻新兴美国梦的尼克来说,正是从盖茨比身上,才摆正了自己的道德立场,坚定不移的站在上流社会的对立面。

 

  不过话也说回来,巴兹·鲁赫曼能挺起腰杆子推出这版《了不起的盖茨比》,从普世价值的意义上来看,即便拍得离谱也不为过。因为他不容置疑地再次唤起了人们重温杰作的思维因子,让人们捧起书本,开怀畅读。这场景正如村上春树笔下的渡边君(《挪威的森林》的男主人公)说起《了不起的盖茨比》的那个兴奋劲儿——“噢,信手翻开一页,读上一段,一次都没让我失望过,没有一页使人兴味索然。这是何等妙不可言的杰作啊!”

 

本文来源:http://www.biosite.cn/show/24/2442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