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大劫案 电影观后感】黄金大劫案观后感及影评

发布时间:2018-05-20   来源:观后感    点击:   
字号:

【www.biosite.cn--观后感】

  《黄金大劫案》观后感

 

  这部黄金大劫案承袭了宁导一贯的黑色幽默,配上纯正的东北口音,的确不乏笑点。在欢笑之余,也谈谈自己的一些观感。宁导说过自己在成长,作品也在成长。这部是典型的小人物成就光荣的励志片。黄金劫案的主要推手,是一群演艺人员。那在以前都叫戏子,下九流的行当,再说主人公,彻头彻尾的痞子,小混混一个,坑蒙拐骗没少干过。倒是应了那句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宁导是誓将小人物进行到底不可。敏感的观众可能已经嗅出了他想要隐射当今社会中的一些不合理的现象。

 

  在黄金得而复失之后,血战舞会那场,他完全是为父报仇的心态。凭借着一朵铁玫瑰的帮助幸免于难,埋葬了主角们包括自己后,他又是出于什么样的心态,想到运用王水融掉那些黄金的,这点是发人深省的。毕竟有8吨的黄金,融化掉多可惜,为什么非要选择这种玉石俱焚的方法,按照原先的痞子贪财市侩的性格,难以理解。难道仅仅是对日本人的仇恨,抑或是对于这些导致父亲朋友们惨死的黄金的忿恨,感觉上完全是一位忧国忧民并且机智果敢的革命军人的作风。这些金疙瘩,是日军用来购买武器荼毒中华儿女的筹码,哪是什么珍宝,就是块毒瘤,要彻底的摧毁。从这一点上说,主人公的思想转变没有交代清楚,剧情略显突兀,导致整部影片像是一堆笑料加上最后一段高潮融金的戏码。

 

  难道说只有经历过痛失考妣,才会让人振作,认清历史使命吗。触发蜕变的条件可不可以不用见血,不过在那样一个年代,或许震撼灵魂的只有生离死别。而原本以为只是个疯老汉,却在生死关头,顿悟出潜藏经年的身手,挽狂澜于既到,兑现了他平日鼓吹的金镖十三郎的威名。可叹人生无常。如同久病多年,一夕痊愈,好似脱胎换骨,实际上已经预告了接下来的悲剧。显然单单用回光返照来形容他,略显单薄。为了求得大家对儿子的原谅硬是撑着最后一口气,壮哉!郭涛这次的表演张力分寸拿捏的很出色。

 

  原本觉得神父这个角色可有可无,只是因为范伟的出演,才多了份幽默。直至走出影院,细细回味之时,才体会到神父是贯穿整部影片的点睛之笔。以他的视角,润物细无声的体现出小东北的转变。而教堂成了主角们的栖身之所。并且是小东北父亲辞世的地方。

 

  在剧中,那段朦胧的爱情线,也颇值得玩味。作为南方人,我真的不了解纯正的东北老爷们儿,是不是真的从不把爱挂在嘴边的。一涉世未深的富家千金爱上了一痞子男。而这痞子对千金的感情却是若即若离。哪怕是在千金最后弥留之际,那三个字还是没有说出口。之前宁导的作品把“骗”字演到了极致,而现在他可能在考虑把“真”字演活。对于欺骗过自己,利用过自己的男人,她依然纯真的相信彼此之间的真爱。她的纯,她的真,她的爱,让我联想到了那些年中的沈佳怡。每个男生在曾经的青葱岁月中,都有过属于自己的沈佳怡。可那仅仅是个梦,越晚清醒越觉得痛苦。从这个角度上说,小东北的反应很自然到位。双方悬殊的身份地位,又是身处在那样一个年代。纵是有真爱,也需要深深的埋藏在心里。因此天妒红颜的结局,也是顺理成章。

 

  对于宁导的期待一直没变,像他这样属于成长型的新锐导演,我是非常喜爱和欢迎,也很期待他的下一部作品。

 

  黄金大劫案观后感:温情的钢叉玫瑰,足赤的宁氏笑料

 

  宁浩以多线程的“石头”起家,“石头”让宁浩成为优质喜剧的品牌。如今点“石”成“金”,宁浩带来全新印象的《黄金大劫案》,为了尝试喜剧表达的多种可能性,大劫案抛开多线程叙事,成了宁浩喜剧换装后的一次华丽转身,温情元素的融入,使得“钢叉玫瑰”成为“宁氏笑料”后的又一个标签。可是当习以为常的事情突然改变总会招来非议,当人们惊呼宁浩转型并危言耸听的说黄金是宁浩之耻的时候,有些事情必须要说明白:多线程叙事只是一种讲故事的方式,都算不上是宁浩喜剧的风格,黄金同样还是底层小人物的疯狂史,与石头同宗同源。“黄金”并未因为多线程的缺失而在喜剧效果上贬值,离开了多线程叙事,宁浩同样可以把笑料展示到极致。只要宁浩喜剧中底层小人物带来的戏剧冲突式笑料还在,那么无论是石头还是黄金,都一样是喜剧中的无价之宝。

 

  离开多线并举的叙事结构,剧情冲突也就随之消减大半,确实会在喜剧效果上打折扣。宁浩选择“小品福地”——东北作为故事发生地并让口舌之快的雷佳音担任主角,确实也有用语言包袱代替消减的剧情冲突之嫌。好在故事足够顺畅,黄金劫案的戏码配上东北抗日的大背景,疯狂味道仍然浓厚。个性人物的设置也都不错,在演技派明星参演的保障下,小故事桥段得以展示大魅力。而从宁浩之手诞生的明星们,诸如黄渤、刘桦、郭涛的客串也算是提携新人了。

 

  黄金真正的可贵之处在于离开眼花缭乱的多线程叙事,宁浩可以更为直观的将故事内核展现给观众,人物的情感表达的也更为顺畅,影片中几处情感渲染十分出色,金镖十三郎的死和小东北剧院中的看电影场面表达都足以打动人心,触动人的泪点。这恰恰是能够轻易让人大笑的宁浩之前所不具备的技巧手段,钢叉玫瑰也就成了宁浩温情的符号。

 

  而喜剧从来不会板着脸讲故事,即使是壮怀激烈的抗日活动在喜剧的框架里也得放下架子,神圣不可侵犯的爱情也得搔首卖笑。于是街溜子党和救国会混搭在了一起,街头小混混和富家女产生了爱情;既有救国会全体成员刺杀未果而战死也有小东北这种街头小混混误打误撞消融了黄金,既有鸽子蛋钻石打动不了芳心又有动手动脚之间赢得好感。而且喜剧向来是反对传统的,故事虽然也肯定救国会衣冠正派的知识分子做出的努力,但是给予的最高待遇也就是把他们战死时的悲壮煽情一下,而大英雄的头衔最终落在了玩世不恭的小东北身上。虽然骨子里还是个人英雄主义,但是这个英雄已经是另类英雄了。宁浩对待爱国这件事情上有颇多的调侃味道,反英雄不只是街溜子党党主席小东北一个人,那些救国会中有事没事就“以卵击石”的个性成员也都是一反常态的。宁浩更是把他们拉拢到演艺圈中,让他们在现实中伪装成导演、制片、明星,以致小东北在坟堆上为他们竖立的碑牌写着“制片武某”时,内涵无限外延,既一反传统英雄又揶揄了电影行业票房的压力。

 

  《黄金大劫案》影评:被打劫的宁浩

 

  起初,神创造了天地。后来,电影《无人区》黄了。于是,才有了宁浩的这部电影《黄金大劫案》。如果按照作者论的写作路数,这篇评论是无法成文的。因为少了那部关键前作,拍完先审、再拍再审……没人知道中间到底发生了什么,反正最后也是不了了之,只能依靠猜测再猜测。光听名字,在我的设想里,《黄金大劫案》是一部东北西部片,岂不料,它是部“Swindler Film”,一个乱世中谋生的嘻哈骗子。

 

  从《无人区》到《黄金大劫案》,宁浩试图摆脱身上“疯狂系列”的标签,然而此路艰难,任重而道远。打从离开了家乡山西(《香火》),宁浩开始了寻路中国般的电影探索,先是《绿草地》的内蒙,紧接着《疯狂的石头》里的重庆、《疯狂的赛车》里的厦门跟《无人区》的新疆。现在,他把《黄金大劫案》放到了东北,而且是伪满洲国时期。对宁浩来说,远离了当下的现实,趋避了中国社会的问题弊端,这还是头一遭。除了联系及《无人区》的一系列状况加以解释,其他的好像别无可选择。

 

  《黄金大劫案》讲的还是小人物,插科打诨,盲打误撞。相比《疯狂的石头》和《疯狂的赛车》里的完整事件,《黄金大劫案》的片名也透露了关键信息,然而表现到的“大劫案”段落,片中只用去了五分钟不到。当观众以为这部电影是讲事的时候,他们便会发现:抢黄金只是个幌子,它要讲的,其实是人——也就是小东北。小东北,这个名字背后的寓意无需多言。在我看来,他或多或少还有有宁浩的影子。这当然不是说宁浩喜欢讲骗子的故事,也不是人们常说的“电影是骗人”。当骗子和做导演,其实都讲究一个混字,彼此的处世方法,或有共通之处。因而,当小东北失去了一切,在他的身上看到了宁浩的影子,一个失去了太多的人。

 

  面对这样一个题材,《黄金大劫案》没有选择严肃的政治话题,而是选择了东北式的忽悠,颇有些苦中作乐,没心没肺。故事夹杂了国仇家恨儿女情长,但身为亡国奴的小东北,他没有表现出一点忍辱负重的节气。无论对爱情还是理性,他都显得极其幼稚和不成熟,搭顺风车,是个不折不扣的投机者。这个故事散发着荒诞、离奇、怪异和虚假,跟印象中的英雄志完全不同,与它最搭的是那座干净锃亮的城市和过于美观的摄影棚。

 

  有人说在《黄金大劫案》的身上看到了《无耻混蛋》,也有人看出了《功夫》,但看来看去,我最想看到的,还是宁浩自己。是什么原因会让他选择这样一个题材,是本意?还是压力?是体制戕害后的无奈,还是他身心俱疲后的暂时喘息。这部电影有外来的殖民者,有本土的救国会,有耍贫嘴的底层贱民,有中西合璧的神父,也有练得一身义和拳的满清遗老。它的光怪陆离,架空设定,肯定会被人解读为借古讽今。像片中那个成员各异的电影摄制组,他们试图以假乱真,劫得黄金,兼济天下。宁浩也放入了对电影本身的思考和致敬,看起来又接上了当下席卷国内外的“片中片”风潮。

 

  在我看来,宁浩并没有通过《黄金大劫案》寻找到安身立命的所在。很显然,这只是一段东北味的插曲小调。一开始,小东北好像一无所有。最后,他失去了亲人,失去了朋友还有爱情,还是一无所有。最后,电影依然把目光投注到了影院的银幕上,引出一艘不知开往何方的大船。或许,迷失的季节,那才是宁浩内心的真实写照。

 

本文来源:http://www.biosite.cn/show/25/2447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