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摩大师简历]达摩大师(祖师)经典佛学禅语大全

发布时间:2018-10-09   来源:爱情图片说说    点击:   
字号:

【www.biosite.cn--爱情图片说说】

达摩大师(祖师)经典佛学禅语大全

  达摩大师无心论禅语20句

 

  1、夫至理无言,要假言而显理。大道无相,为接鹿而见形。

 

  2、既见闻觉知还是无心,能知无心。

 

  3、我虽无心,能见能闻能觉能知。

 

  4、只是见闻觉知,即是无心。

 

  5、假如见终日见,由为无见,见亦无心。闻终日闻,由为无闻,闻亦无心。觉终日觉,由为无觉,觉亦无心。知终日知,由为无知,知亦无心。终日造作,作亦无作,作亦无心。

 

  6、如是三处推求觅心,了不可得,乃至於一切处求觅,亦不可得,当知即是无心。

 

  7、众生迷妄,於无心中而妄生心,造种种业,妄执为有。

 

  8、於无心中,妄执有心,造种种业,而实无不轮回六趣。

 

  9、如是众生,若遇大善知识,教令坐禅,觉悟无心,一切业障尽皆销灭,生死即断。

 

  10、定是无心,只为众生,妄执有心,即有一切烦恼生死,菩提涅盘。

 

  11、若觉无心,即无一切烦恼生死涅盘。是故如来为有心者说有生死。菩提对烦恼得名,涅盘对生死得名,此皆对治之法。12、当知有心,即一切有,无心一切无。

 

  13、虽复无心,自然出种种妙法教化众生。

 

  14、虽复无心,善能觉了诸法实相,具真般若,三身自在应用无妨。

 

  15、虽复无心,自然能作种种变现,而我无心,亦复如是。

 

  16、但於一切事上觉了,无心即是修行,更不别有修行。故知无心即一切,寂灭即无心也。

 

  17、始知心外无物,物外无心,举止动用皆得自在,断诸疑网,更无挂碍,即起作礼,而铭无心。

 

  18、若无心可得,即烦恼菩提亦不可得,乃至生死涅盘亦不可得。

 

  19、夫无心者即真心也,真心者即无心也。

 

  20、无有少法可得,诸佛如来但以不可得而得。

 

  心神向寂,无色无形;

 

  睹之不见,听之无声;

 

  似暗非暗,如明不明。

 

  达摩大师血脉论禅语50句

 

  1、原人之心,皆具佛性。

 

  2、汝问吾即是汝心,吾答汝即是吾心。

 

  3、一切处所,皆是汝本心,皆是汝本佛。即心是佛,亦复如是。

 

  4、除此心外终无别佛可得;离此心外觅菩提涅槃无有是处。

 

  5、虚空但有名,亦无相貌;取不得、舍不得,是捉空不得。

 

  6、前佛后佛只言其心,心即是佛,佛即是心;心外无佛,佛外无心。

 

  7、佛无过患,众生颠倒,不觉不知自心是佛。

 

  8、若知自心是佛,不应心外觅佛。佛不度佛,将心觅佛不识佛。

 

  9、但是外觅佛者,尽是不识自心是佛。亦不得将佛礼佛,不得将心念佛。佛不诵经,佛不持戒,佛不犯戒、佛无持犯,亦不造善恶。

 

  10、若欲觅佛,须是见性,见性即是佛。若不见性,念佛诵经持斋持戒亦无益处。

 

  11、念佛得因果,诵经得聪明,持戒得生天,布施得福报,觅佛终不得也。

 

  12、若不识得自心,诵得闲文书,都无用处。

 

  13、若要觅佛,直须见性。性即是佛,佛即是自在人,无事无作人。若不见性,终日茫茫,向外驰求,觅佛元来不得。

 

  14、虽无一物可得,若求会亦须参善知识,切须苦求,令心会解。

 

  15、生死事大,不得空过,自诳无益。

 

  16、故知有为之法,如梦幻等。若不急寻师,空过一生。

 

  17、然即佛性自有,若不因师,终不明了。不因师悟者,万中希有。

 

  18、若自己以缘会合,得圣人意,即不用参善知识。此即是生而知之,胜学也。若未悟解,须勤苦参学,因教方得悟。

 

  19、若未悟了,不学亦得。不同迷人,不能分别皂白,妄言宣佛敕,谤佛忌法。

 

  20、如斯等类,说法如雨,尽是魔说,即非佛说。

 

  21、若见性即是佛,不见性即是众生。

 

  22、即众生性,即是佛性也。性外无佛,佛即是性;除此性外,无佛可得,佛外无性可得。

 

  23、有少法可得,是有为法,是因果、是受报、是轮回法,不免生死,何时得成佛道。

 

  24、成佛须是见性。

 

  25、若不见性,因果等语,是外道法。若是佛不习外道法。

 

  26、佛是无业人,无因果,但有少法可得,尽是谤佛,凭何得成。但有住着一心一能一解一见,佛都不许。

 

  27、佛无持犯,心性本空,亦非垢净。

 

  28、诸法无修无证,无因无果。

 

  29、佛不持戒,佛不修善,佛不造恶,佛不精进,佛不懈怠,佛是无作人。但有住着心,见佛即不许也。

 

  30、佛不是佛,莫作佛解。若不见此义,一切时中,一切处处,皆是不了本心。

 

  31、若不见性,一切时中拟作无作想,是大罪人,是痴人,落无记空中;昏昏如醉人,不辨好恶。

 

  32、若拟修无作法,先须见性,然后息缘虑。若不见性得成佛道,无有是处。

 

  33、有人拨无因果,炽然作恶业,妄言本空,作恶无过;如此之,堕无间黑暗地狱,永无出期。若是智人,不应作如是解。

 

  34、本心常现前。

 

  35、既若不别,即此身是汝本法身;即此法身是汝本心。

 

  36、此心从无始旷大劫来,与如今不别;未曾有生死,不生不灭。

 

  37、不增不减,不垢不净,不好不恶,不来不去;亦无是非、亦无男女相、亦无僧俗老少、无 圣无凡;亦无佛、亦无众生、亦无修证、亦无因果、亦无筋力、亦无相貌;犹如虚空,取不得、舍不得,山河石壁不能为碍;出没往来,自在神通;透五蕴山,渡生 死河;一切业拘此法身不得。

 

  38、此心微妙难见,此心不同色心,此心是人皆欲得见。

 

  39、名虽不同,体即是一。

 

  40、一切时中但有语言道断,即是自心。

 

  41、故云如来色无尽,智慧亦复然。

 

  42、色无尽是自心,心识善能分别一切,乃至施为运用,皆是智慧。

 

  43、心无形相,智慧亦无尽。故云如来色无尽,智慧亦复然。

 

  44、本性即是心,心即是性,性即此同诸佛心。

 

  45、凡所有相,皆是虚妄。都无定实,幻无定相。是无常法,但不取相,合它圣意。

 

  46、性即是心,心即是佛,佛即是道,道即是禅。禅之一字,非凡圣所测。

 

  47、若不见本性,即非禅也。假使说得千经万论,若不见本性,只是凡夫,非是佛法。

 

  48、道本无言,言说是妄。

 

  49、动而无所动,终日去来而未曾去,终日见而未曾见,终日哮而未曾哮,终日闻而未曾闻,终日知而未曾知,终日喜而未曾喜,终日行而未曾行,终日住而未曾住。

 

  50、恶业即得苦报,善业即有善报。

 

  心心心难可寻,宽时遍法界,窄也不容针。

 

  我本求心不求佛,了知三界空无物。

 

  若欲求佛但求心,只这心这心是佛。

 

  我本求心心自持,求心不得待心知。

 

  佛性不从心外得,心生便是罪生时。

 

  偈曰:

 

  吾本来此土。传法救迷情。

 

  一华开五叶。结果自然成。

 

  达摩大师悟性论禅语50句

 

  1、佛者觉也;人有觉心,得菩提道,故名为佛。

 

  2、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是知有相,是无相之相。

 

  3、夫道者;以寂灭为体。修者;以离相为宗。

 

  4、贪嗔痴是。返贪嗔痴为戒定慧,即名超三界。

 

  5、然贪嗔痴亦无实性,但据众生而言矣。若能返照,了了见贪嗔痴性即是佛性,贪嗔痴外更无别有佛性。

 

  6、言大乘最上乘者,皆是菩萨所行之处,无所不乘,亦无所乘,终日乘未尝乘,此为佛乘。

 

  7、无乘为佛乘也。若人知六根不实,五蕴假名,遍体求之,必无定处,当知此人解佛语。

 

  8、不忆一切法,乃名为禅定。

 

  9、知心是空,名为见佛。

 

  10、十方诸佛皆以无心,不见于心,名为见佛。

 

  11、舍身不恡,名大布施。离诸动定,名大坐禅。

 

  12、一切诸相不求自解,一切诸病不治自差,此皆大禅定力。

 

  13、凡将心求法者为迷,不将心求法者为悟。

 

  14、不著文字名解脱;不染六尘名护法;出离生死名出家;不受后有名得道;不生妄想名涅槃;不处无明为大智慧;无烦恼处名般涅槃;无心相处名为彼岸。

 

  15、迷时有此岸,若悟时无此岸。

 

  16、若觉最上乘者,心不住此,亦不住彼,故能离于此彼岸也。

 

  17、若见彼岸异于此岸,此人之心,已得无禅定。

 

  18、烦恼名众生,悟解名菩提,亦不一不异,只隔具迷悟耳。

 

  19、迷时有世间可出,悟时无世间可出。

 

  20、烦恼与涅槃,同是一性空故。

 

  21、是以小乘人妄断烦恼,妄入涅槃为涅槃所滞。菩萨知烦恼性空,即不离空,故常在涅槃。

 

  22、涅而不生,槃而不死,出离生死,出般涅槃。心无去来,即入涅槃。是知涅槃即是空心。

 

  23、诸佛入涅槃者,为在无妄想处。菩萨入道场者,即是无烦恼处。

 

  24、空闲处者,即是无贪嗔痴也。

 

  25、是知三界生灭,万法有无,皆由一心。

 

  26、若知心是假名,无有实体,即知自家之心亦是非有,亦是非无。

 

  27、凡夫一向生心,名为有;小乘一向灭心,名为无;菩萨与佛未曾生心,未曾灭心,名为非有非无心;非有非无心,此名为中道。

 

  28、是知持心学法,则心法俱迷;不持心学法,则心法俱悟。

 

  29、色不自色,由心故色;心不自心,由色故心;是知心色两相俱生灭。有者有于无,无者无于有,是名真见。

 

  30、夫真见者,无所不见,亦无所见,见满十方,未曾有见。

 

  31、无所见故,见无见故,见非见故。

 

  32、凡夫所见,皆名妄想。若寂灭无见,始名真见。

 

  33、心境相对,见生于中,若内不起心,则外不生境,境心俱净,乃名为真见。作此解时,乃名正见。

 

  34、不见一切法,乃名得道;不解一切法,乃名解法。

 

  35、见与不见,俱不见故;解与不解,俱不解故。无见之见,乃名真见;无解之解,乃名大解。

 

  36、非直解于解,亦乃解于无解。凡有所解,皆名不解;无所解者,始名正解;解与不解,俱非解也。

 

  37、不舍智慧名愚痴。以心为空,解与不解俱是真;以心为有,解与不解俱是妄。

 

  38、若解时法逐人,若不解时人逐法。若法逐于人,则非法成法;若人逐于法,则法成非法。若人逐于法,则法皆妄;若法逐于人,则法皆真。

 

  39、是以圣人亦不将心求法,亦不将法求心,亦不将心求心,亦不将法求法。所以心不生法,法不生心,心法两寂,故常为在定。

 

  40、若迷时无罪见罪,若解时即罪非罪。

 

  41、知心是道;若得心时,无心可得;若得道时,无道可得。若言将心求道得者,皆名邪见。

 

  42、悟即是佛法。

 

  43、身灭道成。亦如甲折树。生此业报身,念念无常,无一定法,但随念修之;亦不得厌生死,亦不得爱生死;但念念之中,不得妄想;则生证有余涅槃,死入无生法忍。

 

  44、眼见色时,不染于色;耳闻声时,不染于声;皆解脱也。眼不著色,眼为禅门;耳不著声,耳为禅门。

 

  45、见色有见色性,不著常解脱;见色相者常系缚。不为烦恼所系缚者,即名解脱,更无别解脱。

 

  46、善观色者,色不生心,心不生色,即色与心俱清净。无妄想时,一心是一佛国,有妄想时,一心是一地狱。

 

  47、菩萨观察妄想,不以心生心,常在佛国。

 

  48、若不以心生心,则心心入空,念念归静,从一佛国至一佛国。若以心生心,则心心不静,念念归动,从一地狱历一地狱。

 

  49、若一念心起,则有善恶二业,有天堂地狱;若一念心不起,即无善恶二业,亦无天堂地狱。

 

  50、一切烦恼为如来种心,为因烦恼而得智慧。只可道烦恼生如来,不可得道烦恼是如来。故身心为田畴,烦恼为种子,智慧为萌芽,如来喻于谷也。

 

  达摩祖师破相论50句

 

  1、唯观心一法,总摄诸法,最为省要。

 

  2、心者万法之根本,一切诸法唯心所生;若能了心,则万法俱备;犹如大树,所有枝条及诸花果,皆悉依根。栽树者,存根而始生子;伐树者,去根而必死。若了心修道,则少力而易成;不了心而修,费功而无益。故知一切善恶皆由自心。心外别求,终无是处。

 

  3、菩萨摩诃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了四大五阴本空无我;了见自心起用,有二种差别。云何为二?一者净心,二者染心。此二种心法,亦自然本来俱 有;虽假缘合,互相因待。净心恒乐善因,染体常思恶业。若不受所染,则称之为圣。遂能远离诸苦,证涅槃乐。若堕染心,造业受其缠覆,则名之为凡,沉沦三 界,受种种苦。何以故?由彼染心,障真如体故。

 

  4、一切众生悉有佛性,无明覆故,不得解脱。

 

  5、佛性者,即觉性也。但自觉觉他,觉知明了,则名解脱。故知一切诸善,以觉为根;因其觉根,遂能显现诸功德树。涅槃之果德,因此而成。如是观心,可名为了。

 

  6、无明之心,虽有八万四千烦恼情欲,及恒河沙众恶,皆因三毒以为根本。其三毒者,贪嗔痴是也。

 

  7、此三毒心,自能具足一切诸恶。犹如大树,根虽是一,所生枝叶其数无边。彼三毒根,一一根中,生诸恶业百千万亿,倍过于前,不可为喻。

 

  8、如是三毒心,于本体中,应现六根,亦名六贼,即六识也。由此六识,出入诸根,贪着万境,能成恶业,障真如体,故名六贼。

 

  9、一切众生,由此三毒六贼,惑乱身心,沉没生死,轮回六趣,受诸苦恼;犹如江河,因小泉源,洎流不绝,乃能弥漫,波涛万里。若复有人断其本源,即众流皆息。

 

  10、求解脱者,能转三毒为三聚净戒,转六贼为六波罗蜜,自然永离一切诸苦。

 

  11、三界业报,唯心所生;本若无心,于三界中,即出三界。其三界者,即三毒也;贪为欲界,嗔为色界,痴为无色界,故名三界。由此三毒,造业轻重,受报不同,分归六处,故名六趣。

 

  12、众生不了正因,迷心修善,未免三界,生三轻趣。云何三轻趣?所谓迷修十善,妄求快乐,未免贪界,生于天趣。迷持五戒,妄起爱憎,未免嗔界,生于人趣。迷执有为,信邪求福,未免痴界,生阿修罗趣。如是三类,名三轻趣。

 

  13、云何三重?所谓纵三毒心,唯造恶业,堕三重趣。若贪业重者,堕恶鬼趣;嗔业重者,堕地狱趣;痴业重者,堕畜生趣。如是三重,通前三轻,遂成六趣。故知一切苦业由自心生,但能摄心,离诸邪恶,三界六趣轮回之苦,自然消灭离苦,即得解脱。

 

  14、佛所说言,无虚妄也。阿僧祇劫者,即三毒心也;胡言阿僧祇,汉名不可数。此三毒心,于中有恒沙恶念,于一一念中,皆为一劫;如是恒沙不可数也,故言三大阿僧祇。

 

  15、真如之性,既被三毒之所覆盖,若不超彼三大恒沙毒恶之心,云何名为解脱?今若能转贪嗔痴等三毒心,为三解脱,是则名为得度三大阿僧祇劫。末世众生愚痴钝根,不解如来三大阿僧祇秘密之说,遂言成佛尘劫未期,岂不疑误行人退菩提道。

 

  16、三聚净戒者,即制三毒心也。制三毒成无量善聚。聚者会也,无量善法普会于心,故名三聚净戒。六波罗蜜者,即净六根也。胡名波罗蜜,汉名达彼岸,以六根清净,不染六尘,即是度烦恼河,至菩提岸。故名六波罗蜜。

 

  17、佛所说是真实语。菩萨摩诃萨,于过去因中修行时,为对三毒,发三誓愿,持一切净戒。对于贪毒,誓断一切恶常修一切善;对于嗔毒,誓度一切众生;故常修慧;对于痴毒,由持如是戒定慧等三种净法,故能超彼三毒成佛道也。

 

  18、诸恶消灭,名为断。以能持三聚净戒,则诸善具足,名之为修。以能断恶修善,则万行成就,自它俱利,普济群生,故名解脱。则知所修戒行不离于心,若自心清净,则一切佛土皆悉清净。

 

  19、心垢则众生垢,心净则众生净;欲得佛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也。三聚净戒自然成就。

 

  20、欲修六度,当净六根,先降六贼。

 

  21、能舍眼贼,离诸色境,名为布施;能禁耳贼,于彼声尘,不令纵逸,名为持戒;能伏鼻贼,等诸香臭,自在调柔,名为忍辱。

 

  22、能制口贼,不贪诸味,赞咏讲说,名为精进;能降身贼,于诸触欲,湛然不动,名为禅定;能调意贼,不顺无明,常修觉慧,名为智慧。

 

  23、六度者运也,六波罗蜜喻若船筏,能运众生,达于彼岸,故名六度。

 

  24、成佛如此,言无虚妄也;必因食乳,然使成佛。言食乳者,有二种,佛所食者,非是世间不净之乳,乃是清净法乳;三斗者,三聚净戒,六升者,六波罗蜜;成佛道时,由食如是清净法乳,方证佛果。若言如来食于世间和合不净牛膻腥乳,岂不谤误之甚。

 

  25、真如者,自是金刚不坏,无漏法身,永离世间一切诸苦。

 

  26、佛所说经,有无量方便,以一切众生钝根狭劣,不悟甚深之义,所以假有为,喻无为;若复不修内行,唯只外求,希望获福,无有是处。

 

  27、洗浴众僧者,非洗世间有为事也。世尊当尔为诸弟子说温室经,欲令受持洗浴之法;故假世事,比喻真宗。

 

  28、隐说七事供养功德,其七事云何?一者净 水、二者烧火、三者澡豆、四者杨柳、五者净灰、六者苏髇、七者内衣。以此七法喻于七事,一切众生由此七法沐浴庄严,能除毒心无明垢秽。

 

  29、其七法者:一者谓净戒洗荡僭非,犹如净水濯诸尘垢。二者智慧观察内外,犹如然火能温净水。三者分别简弃诸恶,犹如澡豆能净垢腻。四者真实断诸妄想,如嚼杨枝能净口气。五者正信决定无疑,犹如净灰摩身能辟诸风。六者谓柔和忍辱,犹如苏髇通润皮肤。七者谓惭愧悔诸恶业,犹如内衣遮丑行体。

 

  30、如上七法,是经中秘密之义。如来当尔为诸大乘利根者说,非为小智下劣凡夫,所以今人无能解悟。其温室者,即身是也。所以燃智慧火,温净戒汤,沐浴身中。真如佛性,受持七法,以自庄严。当尔比丘,聪明上智,皆悟圣意,如说修行,功德成就,俱登圣果。

 

  31、今时众生,莫测其事,将世间水洗质碍身,自谓依经,岂非误也。且真如佛性,非是凡形,烦恼尘垢,本来无相,岂可将质碍水,洗无为身?事不相 应,云何悟道?若欲身得净者;当观此身,本因贪欲,不净所生,臭秽骈阗,内外充满。若也洗此身求于净者,犹如渐渐尽方净,以此验之,明知洗外非佛说也。

 

  32、夫念佛者,当须正念,了义为正,不了义为邪。

 

  33、佛者觉也,所谓觉察身心,勿令起恶;念者忆也,所谓忆持戒行不忘,精进勤了。如是义,名为念。故知念在于心,不在于言。

 

  34、因筌求鱼,得鱼忘筌;因言求意,得意忘言。既称念佛之名,须知念佛之道。

 

  35、若心无实,口诵空名,三毒内臻,人我填臆,将无明心不见佛,徒尔费功。

 

  36、且如诵之与念,义理悬殊,在口曰诵,在心曰念。

 

  37、故知念从心起,名为觉行之门;诵在口中,即是音声之相。执相求理,终无是处。

 

  38、 故知过去诸圣所修,皆非外说,唯只推心。

 

  39、即心是众善之源,即心为万德之王。涅槃常乐,由息心生。

 

  40、三界轮回,亦从心起。心是一世之门户,心是解脱之关津。

 

  41、窃见今时浅识,唯知事相为功,广费财宝,多伤水陆,妄营像塔,虚促人夫,积木叠泥,图青画绿,倾心尽力,损己迷它;未解惭愧,何曾觉知。

 

  42、见有为则勤勤爱着,说无相则兀兀如迷。

 

  43、且贪现世之小慈,岂觉当来之大苦。此之修学,徒自疲劳,背正归邪,诳言获福。

 

  44、但能摄心内照,觉观外明;绝三毒永使销亡,闭六贼不令侵扰。

 

  45、自然恒沙功德,种种庄严,无数法门,一一成就。

 

  46、超凡证圣,目击非遥。悟在须臾,何烦皓首?真门幽秘,宁可具陈?

 

  47、我本求心心自持。求心不知待心知。

 

  48、佛性不从心外得。心生便是罪生时。

 

  49、我本求心不求佛。了知三界空无物。

 

  50、若欲求佛但求心。只这心心心是佛。

 

本文来源:http://www.biosite.cn/content/31/27892-1.html